印巴“5.7”空戰之后,一種前所未有的心理沖擊 令印度國內陷入了無比亢奮的狀態,媒體更是開啟了“自我加戲”的模式。
一條驚人的傳聞開始在印度媒體上流傳開來:中國即將向巴基斯坦交付第五代隱形戰斗機——殲-35,首批30架將在今年8月到貨。還有“匿名外交人士”爆料稱,這批戰機不但打了五折優惠,還附送了靈活的付款條件,算是中國對巴方在空戰中表現出色的“獎賞”。甚至還有消息說,巴軍飛行員已經前往北京,進行殲-35的換裝訓練。不僅如此,印度媒體還聲稱中國將向巴基斯坦追加250億美元的投資,用于民用和軍工基礎設施,以全面升級“中巴戰略合作”關系。
這些消息聽起來有鼻子有眼的,但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一連串“爆料” 十有八九 是印度方面“自己嚇自己”。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從實際情況看,巴基斯坦想在短時間內拿到殲-35,可能性非常小。
目前,全世界能列裝的五代隱形戰斗機一共只有五種:美國的F-22和F-35,俄羅斯的蘇-57,以及中國的殲-20和殲-35。其中,F-35的產量遙遙領先,全球已經交付超過1000架,成為美國及其盟友的空軍“標配”。
而外界之所以對殲-35出口寄予厚望,可能和它的身世有關。
其實,殲-35的前身是殲-31“鶻鷹”,當時定位就是一款外貿型戰斗機。但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性能的逐步提升,其逐漸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最終被納入中國空軍的正式裝備序列,并更名為“殲-35”。這一名稱的變更,標志著“鶻鷹”正式從一款外貿型戰斗機轉變為具有戰略意義的軍用戰斗機。
從技術角度來看,“殲-35”直接對標的是美國的F-35,其隱身性能和超音速機動能力已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此外,“殲-35”還特別強化了艦載作戰能力,因此現在普遍認為,未來它將成為中國海軍航空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盡管如此,因為它過去被貼上過外貿型戰斗機的標簽,所以它也就理所當然地被外界認為是一款可以出口的五代機。2024年12月,巴基斯坦媒體就爆料稱巴基斯坦國會已經通過批準,允許巴基斯坦空軍從中國購買40架殲-35型戰機。緊接著,2025 年4月8日巴基斯坦總參謀長、空軍元帥扎巴巴爾訪問北京,又進一步加深了這一傳聞。
不過,別忘了,殲-35目前還沒完成正式定型,正在進行試飛和驗證任務。雖然據說已經進入了小批量生產階段,但這離“形成戰斗力”還有很大距離。以殲-20為例,它從首飛到全面列裝,總共花了11年時間。編寫飛行手冊、訓練大綱,再加上武器整合、部隊磨合,這些都是一個五代機真正“成熟”前的必經之路。
更關鍵的是,中國海軍和空軍本身也對殲-35有強烈的需求,特別是未來要同時裝備航母和地面航空部隊,產能肯定是優先滿足國內部隊的需要。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不太可能這么快、這么大規模地對外出口殲-35。
其次我們還得討論一個核心問題:巴基斯坦到底有沒有那么急著裝備五代隱形戰斗機?
從表面上看,好像有這個需求。因為長期以來,印度空軍的整體實力確實壓著巴基斯坦一頭。200多架 蘇-30MKI、幾十架法國“陣風”、還有光輝、幻影等等,數量上遠超巴方。而巴基斯坦這邊,主要就是JF-17“梟龍”、美制 F-16,以及最近兩年才新列裝的“殲-10 CE”。怎么看,似乎都得補上一個“高端短板”。
所以近幾年一直有個聲音在巴國內流傳:如果想在空戰中獲得壓制力,就必須盡快引進殲-35,才有可能對抗印度的“陣風”。尤其是印度媒體放話說,陣風甚至有能力對抗中國的殲-20,聽上去壓力確實挺大。
可這個邏輯,在前不久的那場空戰之后,就被現實打破了。
在那場被稱為“21世紀最大規模空戰”的交鋒中,印度戰機雖然在數量上占據壓倒性優勢,但最終卻被巴基斯坦空軍打了個6比0,幾乎毫無還手之力。這場“零封式”的勝利,不僅震驚了國際輿論,也讓巴方對自身裝備體系有了全新的認識。
原本,很多人都認為必須依靠五代隱形戰機,才能抗衡印度的“陣風”等四代半戰機。但現在看來,“殲-10 CE” 配合ZDK預警機 和“霹靂-15E”中距導彈,同樣能打出壓倒性的優勢。
這場勝利不僅提振了士氣,更直接改變了巴方對未來裝備采購的判斷。過去那種“非五代機不可”的緊迫感明顯降溫,取而代之的,是對現有作戰體系性價比的再確認。
說到底,空軍作戰靠的不是單一機型的炫技,而是整體體系的融合運作。五代機固然先進,但如果缺乏指揮鏈、數據鏈和飛行員訓練體系的配合,它很可能不是王牌,而是負擔。
巴基斯坦空軍之所以能在“5.7”空戰中取勝,并不是勝在單機的性能上,而是勝在體系化作戰的優勢上。這也充分說明,巴空軍現有的這個作戰體系已經足夠成熟,能打、能用、性價比還高。
其中,“梟龍”承擔大多數日常巡邏和空防任務,F-16負責精確打擊,而“殲-10 CE”則作為中高端平臺執行重要戰術任務。整體上,這是一個典型的“高低搭配”結構:數量充足的三代機打底,少量四代半戰機作為尖刀,既兼顧成本,又能在關鍵節點上實現有效打擊。
引進殲-35雖然在性能上看起來是質的飛躍,但它的實戰效能離不開完整的配套體系,包括新一代預警系統、數據鏈、維護保障和飛行員的訓練機制。如果基礎沒打牢,先進裝備很容易陷入“高配低用”的尷尬局面。
換句話說,巴基斯坦空軍當前確實還沒有引進殲-35的必要。
另外,還有個更現實的問題擺在眼前:就算中國愿意賣,巴基斯坦似乎也沒有能力買。
根據公開數據,巴基斯坦2025年的國防預算大概是80億美元,而殲-35作為第五代隱形戰斗機,單價預計超過1億美元,如果再加上配套設施、訓練系統、后勤保障等等,一整套打下來非常燒錢。40架殲-35的合同,光預算可能就要吞掉巴軍將近一半的年度軍費。更何況,巴基斯坦之前引進的36架“殲-10 CE”,本身就是靠貸款才完成的。如果再上一個五代機項目,巴基斯坦根本吃不消。
而且別忘了,印度的綜合國力要比巴基斯坦強大得多,巴基斯坦如果想保持戰略上的安全感,單純拼裝備是沒有勝算的。與其賭進攻,不如加強防守。目前巴空軍最大的問題不是缺殲35,而是“殲-10 CE”的數量太少,撐不起完整的高端作戰框架。因此,與其把有限的預算壓在殲-35上,不如先把“殲-10 CE”的數量補起來,同時引進更多的遠程防空導彈系統、雷達站、預警平臺,構建縱深防空網絡,完善已有作戰體系。這反而才是當前更現實、也更有效的選擇。
巴基斯坦不可能很快得到殲35的另一個原因,是中方不會主動打破南亞地區的戰略平衡。
要知道,南亞這塊地方的局勢本來就夠復雜的了。恐怖主義泛濫;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對“老冤家”幾十年 你來我往,沖突不斷;中印之間也存在著邊境爭端、地緣摩擦。所以中國在處理南亞事務時,一直非常克制,始終堅持“斗而不破”的策略。
雖然中國和巴基斯坦是“鐵哥們兒”,但中方在軍事層面上的支持一直是點到為止,從不搞傾斜式介入。哪怕在2020年中印邊境對峙最緊張的時候,中方也沒有大規模向巴方提供先進裝備以“牽制印度”。為什么,因為中方非常清楚,一旦主動打破力量平衡,不僅會激化印巴矛盾,而且也與中國“防止地緣沖突升級”的大戰略不符。
現在如果貿然把殲-35賣給巴基斯坦,等于直接給印度敲警鐘:你必須引進F-35,必須加速自己的五代機項目,必須擴軍。這一步如果邁出去,后面就是南亞軍備競賽的全面升級——誰都收不住,還可能把自己拖進區域軍備競賽的泥潭。
那是不是就意味著巴基斯坦就永遠都不需要殲35了呢?其實也不是,這就要看印度方面引進五代機的進度了。
眼下,印度雖然已經和美國、俄羅斯談好了F-35和蘇-57的意向訂單,也啟動了自主五代機的AMCA項目,但實際裝備至少得再等好幾年。據外界估計,即使是在最順利的情況下,印度能拿到F35,估計至少也得10年以后了。而像蘇-57、AMCA這些,要么沒成熟,要么沒錢搞,要想列裝部隊更是遙遙無期。
所以換個角度說,就算哪天印度真的拿到了F-35,以中國軍工當前的成熟度,再把殲-35送到巴基斯坦,時間上也來得及,政治上也更合理。也更符合中方水到渠成,順勢而為的行事風格。
其實,印度也明白這點。所以這波“殲-35要來了”的輿論炒作,很可能是印度方面在釋放某種焦慮,通過媒體制造外部威脅感,為軍方爭取更多預算,也為后續加快引進F-35等五代機打下輿論基礎。而這波操作傳到巴基斯坦后,國內輿論順勢接招。比如社交媒體上出現了“捐半年工資買殲-35”這種口號,看起來情緒拉滿,實際上只是口嗨,屬于情緒宣泄,既是回應印度媒體的炒作,也是在國內制造“我們也不落后”的心理優勢。
最后總結一句話:中國賣不賣殲-35給巴基斯坦,不光要看技術,看需求,還要看戰略時機。短期內,中方很可能會選擇按兵不動,繼續保持“戰略模糊”,不讓局勢脫軌。這既是對印巴沖突的克制姿態,也是對地區和平穩定的一種維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