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含著金湯勺,在蜜罐里長大的黃楊鈿甜,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不過是跟以往一樣在社交平臺上曬了一張她習以為常的美照而已,可能也確實有炫富的嫌疑,但是,沒想到會引起如此大的軒然大波,從目前媒體追問的情況來看,黃楊鈿甜有希望成為下一個“北極鯰魚”。
如果一開始黃楊鈿甜的父親不那么急切站出來澄清,或許事情發酵還不會那么厲害,畢竟一個謊言要用無數個謊言來圓,漏洞百出的澄清成了網友追問真相的突破口。
這起天價耳環事件發酵之后,有幾個部門站出來回應了,但是這些回應的部門,都不是要害部門,公眾也一直在等待一個答復,終于,就在剛剛,這起事件迎來了最新進展。
雅安市發布通報,黃楊鈿甜的父親被立案調查了!
經過網友以及各路媒體的不斷追問,雅安市的好幾個部門組成了調查組,對網友反映的情況進行了調查。
黃楊鈿甜的父親楊偉是在2017年2月提出的辭職申請,當時的辭職理由是,夫妻二人長期分居,沒辦法照顧小孩,一個月后,正式離開工作崗位。
關于網友的追問,通報稱,他沒有參與災后重建項目工作,也就是說公眾質疑的腐敗問題,發國難財不屬實。
但是,為何會被調查,因為楊某在雅工作期間涉嫌違規經商,并且還涉嫌故意隱瞞違法生育二孩。
但是,大家最關注的天價耳環卻只字未提?耳環到底是真是假,為何他們前后說法不一?這起事件本身就是因為天價耳環而起,如今,對耳環卻只字未提,這份通報很明顯不全面,如果只是自己查自己,那么,公眾的質疑聲還是不會消失。
官方一開始緘默其口,現在的通報顯然也難以堵住大家的口,楊偉從一個公務員,搖身一變成為商人,并且迅速積累了那么多財富,邏輯上來說,沒有問題,但是,他積累財富的途徑是否合法合規呢?雖然他沒有直接參與一些項目,但是,在經商路上有沒有利用自己曾經的關系網,這不是大家的臆想,這些公眾有權利知曉。
這份通報不僅沒有打消大家的質疑,反而增加了更多的疑問,一個家庭要多有錢才買得起價值230萬的耳環,耳環依然是個突破口,這份通報顯然不能為這件事畫上句號。
從黃楊鈿甜最開始說耳環是媽媽的,到其父親澄清說是仿品,耳環是真是假處于真偽不明的灰色地帶,如果耳環是仿品,為何不公布購買憑證或第三方鑒定報告?若為真品,230萬元的消費如何與其家庭收入匹配?回避這一關鍵證據鏈,本質上是將公共監督的知情權置于"黑箱"之中。
關于這起事件,我看到一條熱度很高且最扎心的評論,當年自己省吃儉用為地震受災的同胞捐的款,可能并沒有幫助到想要幫助的人,反而成了人家那230萬耳環的一部分。
這條評論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共鳴,是因為當年大多數人都參與了捐款,那一幕我相信大多數人都還歷歷在目吧,2008年,我還在流水線上班,一個月也就1000多塊錢,但是,那一次,我捐了100元,雖然100元不多,但是,對于我來說,那筆錢是我生活費的一部分,那是我熬夜加班的血汗錢,我以為自己捐出去那筆錢,用到了實處,我以為自己捐出的100塊錢,真的給了災區同胞,多年以后,有人告訴我,我當年省吃儉用捐出的100塊錢有可能是人家那230萬天價耳環的一部分,我很氣憤,你說,我這是仇富嗎?
不,不是仇富,是仇腐!
全中國的富豪那么多,黃楊鈿甜的父親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我們從來不會仇恨富有的人,我們仇恨的是靠腐敗富有起來的人。
黃楊鈿甜的父親曾經是一名公職人員,公眾有權利對他的廉潔問題進行追問,他的財富來源,以及家族企業的資金流向,這是公眾關注的問題,本來一開始耳環事件可能只是娛樂圈的八卦,但是,演變到現在,很明顯早已經超越了娛樂八卦的范疇,而是指向了腐敗問題。
當價值230萬的耳環出現在我們普通人的視野里,折射出的并不是奢侈品的璀璨光芒,而是見不得光的黑暗。
只有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才能避免類似天價耳環事件一次次撕裂社會的信任根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