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段時間的熱搜第一名,很奇葩。
這是公關團隊出動了?畢竟當事人是明星,背后有資源、有力量,實屬正常。
也有可能是看處理結果不痛不癢,所以神秘力量引發的的“逆向輿論”來了?
總之,這倒打一耙,確實夠厲害。我正在吃飯,看到這條,竟噎得一句話說不出來。
還能說什么好呢?當然是要反思啦,反思自己是不是那個“仇富的公眾”,反思自己是不是沒有足夠努力,才沒掙到230萬。
目前來看,耳環真假這個最重要的問題被淡化處理了,與地震救災款的關系也完全隔斷,這通報出來,黃楊一家必然不亦樂乎。
當然,地震救災跟她家有無關系,真實內幕咱確實不知道,但至少該回應一下最開始、最重要的那個提問——耳環到底值不值230萬吧?
這也是最容易鑒定得出結果的一個話題。
非但沒有回答,現在熱搜已經等于是“回懟”了:全國網友,應當集體面壁思過,究竟有沒有正確的財富觀?究竟有沒有因為嫉妒而去質疑黃楊一家?
高,實在是高!
在各種公關手段當中,“倒打一耙”往往可以出奇制勝。
之前我已經聽過什么“九假洗一真”之類的騷操作,現在親眼目睹“倒打一耙法”,不能不說再次見證了近些年目睹之怪現狀。
為何這招厲害呢?跟吵架一個道理,當你吵不過別人的時候,就反過來不斷質問對方、攻擊對方,而不是陷入“自證”,看來這個心理戰術人家玩得賊溜。
這就讓人不禁聯想了,前幾天向著黃楊家的神秘輿論就說過,建議黃楊父親不要陷入“自證陷阱”,等處理結果即可。
這到底是“通風報信”還是“友情提醒”?不知道。
總之,一直有股神秘力量向著人家,咱們作為“仇富公眾”,也就只有默默低頭反思的份兒了。
“公眾仇富”論,本質上是“提出問題的人有問題”的翻版,這種定性一出來,你提出的問題就成了無理取鬧、成了無中生有,它針對的不是你提的問題本身,而是提問題的動機。
是不是很熟悉——“動機論”,可是一種屢試不爽的大法寶。
當有人提出質疑的時候,你根本不需要理會其問題本身,而是轉頭質問:你提出這樣的問題,背后目的是什么?
瞧瞧,夠厲害吧?
——你說這話的目的是什么?
——拋開什么天價耳環不談,你就說你是不是仇富?
讀者朋友您,看到這些質問有沒有瑟瑟發抖?有,就對了。
所以動機論的本質,是一種威懾,它的目的也不是要你自證到底是不是仇富,而是要你閉嘴。
所以以后呀,我建議“仇富公眾”認真反思學習,學習人家辭職經商的那種魄力膽識智慧,學習人家后代當明星的那種毅力堅持,學習那種面對流言蜚語卻傲然挺立的意志。
“仇富公眾”們,別在這玩手機了,還不快快去面壁思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