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七旬男子林伯(化名)
被腹部30厘米 “足球狀” 巨疝折磨30年,
無法直立行走、夜不能眠……
多年輾轉求醫被拒,
沒想到,近日他在寧德市醫院重獲新生。
30年,腫物擴張成“巨疝”
72歲的林伯怎么也沒想到,1970年那次腹部急診手術,會在十年后埋下巨大隱患。手術后第十年,他發現切口處隆起拳頭大小的腫物,此后這個“不速之客”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擴張,最終形成直徑30厘米的巨型切口疝。
[ 前方小高能,謹慎滑動 ]
“就像時刻背著5斤重的重物。”林伯形容三十年間的煎熬:無法直立行走、夜不能寐,劇烈牽拉痛讓他不得不全天候用手托著腹部。輾轉多家醫院得到的答復都是“風險太高”,直到遇見寧德市醫院疝與腹壁外科團隊。
多學科制定“三步走”方案
接診的副主任醫師黃錦榮發現,這個足球大小的切口疝已導致嚴重腹壁功能不全。“腹腔內容物長期脫出導致腹壁失去彈性,就像撐大的橡皮筋無法回縮。”更棘手的是,巨大切口疝是疝外科領域極具挑戰性的手術之一,其治療難度大,對手術方案的制定和操作技術要求極高。
疝與腹壁外科組織了多學科診療(MDT)團隊,經過多輪論證,最終制定“三步走”方案:
①腹腔減容:切除1米左右的小腸降低容積;
②補片修補:植入特殊材料加固腹壁;
③整形重塑:恢復機體美觀與功能。
整個手術過程順利,術后林伯未發生腹腔間室綜合征等并發癥,如今已痊愈出院。
警惕腹壁的"沉默殺手"
什么是切口疝?簡言之就是手術切口沒長牢形成的“漏洞”,常見于腹部手術后。
當手術后出現切口處鼓包(躺平消失、站立出現)、牽扯性疼痛伴隨腹脹、消化不良伴便秘、突發劇痛等,可能提示嵌頓危險。
傳統縫合手術適合小疝,但復發率較高。補片修補是目前主流的手術方式,在腹壁缺損處放置補片(一種人工材料)加強腹壁,降低復發風險。
術后防復發要注意:
避免腹壓升高:術后避免劇烈咳嗽、用力排便、提重物等行為。可通過深呼吸訓練、使用止咳藥物、多吃膳食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控制腹壓。
傷口護理:保持清潔干燥,按醫囑定期換藥,觀察有無紅腫、滲液、出血等異常。
康復鍛煉:在醫生指導下逐步進行散步等適度鍛煉,增強腹壁肌肉力量,避免過早劇烈運動。
定期復查:按醫囑定期復查,及時發現復發或并發癥。
黃錦榮提醒:三類高危人群需特別注意:
●“三高”人群:糖尿病患者術后感染風險增3倍;
●慢性咳嗽者:腹壓如同“定時炸彈”;
●肥胖群體:BMI>30的人群可能影響切口愈合延緩。
要重視術后傷口管理,避免感染;患有糖尿病、慢性咳嗽、肥胖等基礎疾病的患者,要積極治療和控制病情,以提高切口愈合能力,降低切口疝的發病風險。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長時間便秘等導致腹壓升高的行為。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張帥
通訊員:黃錦榮
編輯:李子
審核:黃美輝、劉碧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