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真正的魅力
在于如何對待那些平凡的角落
昆明作為生態修復、城市修補“雙修試點”城市,其空間利用正從宏大敘事的整體布局向細致入微的末梢治理延伸。從橋下文體空間到家門口的口袋公園,從歷史文化片區、米軌沿線提升改造,再到即將開展的對昆明市中心城區360平方公里范圍內橋下空間的系統梳理……城市曾經那些公共微空間被激活,變身為全新的城市品質與人文互動空間。
以“繡花”功夫治理城市微空間,于微空間中顯大美。這種“見微知著”的規劃哲學,正在重塑昆明城市空間肌理,增添城市溫度。
激活城市末梢
日前,昆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完成了關于《昆明市中心城區橋下空間綜合利用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的公開招標,將對昆明市中心城區范圍內由昆明市繞城高速、東連接線高速、南連接線高速、春雨路與西三環圍合的36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橋下空間進行系統梳理,并在規劃過程中對部分區域開展橋下空間概念性方案設計。
對于各界的熱切關注,負責《專項規劃》工作的市自然資源規劃局交通市政規劃處負責人表示,該項工作是落實“昆明城市品質提升七大行動方案”的重要舉措之一。其核心是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以交通底層微空間為切入口,深入調查研究,全面把握昆明市主城區橋下空間現狀利用方式與存在問題,對橋下空間利用提出具體的功能指引,為打造交通底層類“小而美”微空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方法和路徑。
微空間規劃設計的本質是對城市空間的綜合利用。交通市政規劃處負責人說,以此次《專項規劃》為例,早期公共交通項目設計主要是以其核心功能(如通行效率、安全性)為主導,對于微空間的復合利用確有不足,此次《專項規劃》中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推動橋下空間的資源利用效率、增強城市功能復合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高海高速橋下的“綠色客廳”
方寸之美顯現
3月末,家住江東花園的張培月如往日一樣經過金星立交橋時,他驚奇地發現,金星立交橋東側下層變成了嶄新的“金星運動公園”。“先是大吃一驚,后又倍感歡喜。”張培月說。
昆明市綠化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表示,為提升城市園林綠化景觀品質,豐富市民社交活動空間,昆明市綠化服務中心對金星立交橋底東側綠地進行提升改造。本次提升改造在場地內設置成人半場籃球、沙池游樂、兒童活動三大區域,改造面積約2100平方米。
金星運動公園
對于立交橋下的驚喜之變,昆明市民實則早有感受。2019年底,昆明西苑立交橋下層通道美化改造工程動工,立交橋西南側綠地經過修復整理后成為休閑活動區,東南側及橋底修建成了以籃球場、滑板池、步行路徑等運動設施為主的休閑健身空間。“差不多也是從那時起,昆明的橋下空間陸續有了變化。”家住經典雙城的李然說。
西苑立交橋下籃球場
不僅橋下,更多的變化還發生在曾經并不起眼的公共空間。人民西路與近華浦路交叉口西南側,利用公共空間建設的“殼殼樂園”,成為附近市民游憩運動、兒童娛樂的好去處。
西苑立交橋下籃球場
自2022年起,昆明市以持續推進“口袋公園”的建設,以此優化均衡城市綠地,織補拓展綠色公共空間。
滴灌不輟,蛻演蝶變。政府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昆明共有公園1012個,其中大型公園332個(含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廣場綠地),口袋公園(含游園)680個。根據計劃,昆明將持續開展“百園建設”,力爭打造成為“千園之城”,其中明確各縣區也將因地制宜,利用城市拆臨拆違、廢棄地、閑置地、裸露土地、道路節點、街頭轉角、橋下地等位置,按質保量完成一批口袋公園(游園)的建設。
“菱歌飛揚”小游園
于點滴處匯成
近年來,微空間的復合利用已成為現代化城市建設的一種趨勢。事實上,昆明對于微空間復合利用的探索已持續多年。
2017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將保定等38個城市列為第三批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城市的通知》,昆明入選其中,“城市雙修”工作由此全面展開。市自然資源規劃局推動昆明城市公共空間規劃不斷向微空間縱深探索,力求以科學、精細的規劃設計,激活利用微型公共空間為城市服務。一系列規劃設計方案相繼編制完成并實施,如《盤龍江沿岸提升改造工程規劃方案》《翠湖周邊歷史文化片區整治提升規劃》《昆明城市米軌沿線改造提升規劃》《昆明市街道設計導則》《昆明市城市設計導則》等。
謀定后動,方現生機。
盛夏,最早喚醒昆明人的便是盤龍江的一江“翡翠”。
昆明自由畫家饒子峰最滿意的作品是《盤龍游觴》,是他沿盤龍江畔漫游3個月的寫實之作,在3米的彩墨畫卷中,濱江綠道串起從松華壩到滇池的人文意趣。“這條通山貫城、串文達海的生態玉帶,微粒間盡顯昆明人文。”饒子峰說。
盤龍江畔
如饒子峰所言,盤龍江畔粒觀昆明人文市井。“在空間整體改造中,微空間的設計至關重要。”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公共空間和城市形象規劃處負責人這樣講述,以《盤龍江沿岸提升改造工程規劃方案》中兩處微空間規劃設計為例:在慢行交通聯系中,該方案通過聯通局部斷點,縱向打通濱江綠道,滿足綠道整體通暢連續和打通道路微循環;橫向通過梳理橋上慢行上跨和橋下慢行下穿空間,合理確定濱江綠道過街設施類型,以滿足步行連通的慢行上跨為特色,增添綠道標志性景觀,串聯城市最具代表性和吸引力的公共開放空間。
對于公共空間利用提升,則是通過對現狀綠地、閑置零星用地等進行梳理整合,提升、新建一系列公共休憩空間,實現綠地增量。通過聯動公共空間與資源,帶動老舊、消極空間改造,形成開放、共享、活力、宜人的公共岸線。通山、貫城、串文、達海的母親河生態綠帶,由此點滴匯成。
科學的規劃設計,就是空間、功能與人的耦合。當市民推開家門,步行5分鐘即能遇見一片橋下的綠洲、一方街角的球場、一條蜿蜒的濱水步道時,這座城市的高質量內核已然夯筑。
就在今天,“翠湖城市綠道一期建設項目規劃設計方案”批前公示期結束,黃公東街西側含毓英公園,五華廣場至黃公東街的架空棧道令人期待……在橋下,在轉角,與一簇花會心一笑。
歡迎留言討論!
來源:昆明規劃建設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本號保留最終解釋權,本號不承擔法律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