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尋歡
編輯 | 赤木瓶子
沒有任何意外,《藏海傳》爆了。
鄭曉龍導演品質背書,肖戰首次主演古裝權謀大劇,兩者強強聯合,粉絲們奔走相告,讓該劇有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績。
開播首日直播關注度破1%,上線三天優酷站內熱度破萬,連續四天成為貓眼電視劇熱度日榜冠軍,正片市占率超過《折腰》登頂云合,集均播放量已突破2000萬,且還在繼續增長中。
若從播出數據和市場角度評判,招商拉滿、熱度爆表、集均播放量節節攀升的《藏海傳》,絕對是今年的大爆劇之一,若后續能繼續走高,去掉“之一”也不是不可能。
但從野心評判,《藏海傳》卻是不夠的。因為它從立項之初就有著權謀劇的野心,可最終的呈現卻更像是古裝劇男版的“杜拉拉升職記”,職場戲有余,朝堂戲不足。或許這會隨著后續劇情的高潮部分得到更充分的展現。
《藏海傳》“上線即爆”,應該感謝鄭曉龍嗎?
對于《藏海傳》,外界一開始懷著巨大的預期。
這種期待主要是源于鄭曉龍。作為國劇的執牛耳者之一,三十多年來,他所執導的爆劇、好劇數不勝數,金鷹、飛天、白玉蘭等獎項也拿到手軟?!墩鐙謧鳌芳词贡粩登f觀眾盤了十幾年,還是能再找角度盤出新梗,從“對口型”到“對體型”,從“朕能不能睡中間”到“甄嬛修仙”,動輒千萬人圍觀。
作為鄭曉龍又一部古裝大劇,《藏海傳》上線即爆是預料之中,輿論場撕裂也是預料之中:男一號是頂流肖戰。
播出五天來,有多少人盛贊《藏海傳》是電影級質感,就有多少人痛批——這也能叫古裝權謀?
毋庸置疑,網友們對標的是孔笙+胡歌的《瑯琊榜》的權謀,這也是《藏海傳》有意無意要對標的存在。
看類型,兩者同為古裝權謀大??;看陣容,同為國劇頂尖導演執導+頂流主演;看故事,相似度就更高了。
《藏海傳》是稚奴目睹家破人亡的慘狀,在十年的隱忍和學習后化名藏海重回京城,憑借營造技藝和縱橫之術,一邊在朝堂上步步高升,一邊要將滅門真相公之于眾、一雪冤屈。
《瑯琊榜》則是七萬赤焰軍冤死梅嶺,少帥林殊改頭換面成為梅長蘇,在十二年后拖著病弱之軀和“麒麟才子”的美譽重返京城,一邊為赤焰一門翻案,一邊幫助不討梁帝喜歡的靖王登頂大位。
繼續疊甲:相似度高,不代表就是抄襲、融梗等,是說它們來自同一個經典的故事模板,這種復仇故事從《趙氏孤兒》到現在,幾千年來經久不衰,早已不新鮮,但禁不住就是耐看,質量如何關鍵是看導演怎么拍。
一般說來,這種權謀大劇都比較慢熱,需要看幾集才能理出草蛇灰線和上一輩人的恩怨糾葛。比如《瑯琊榜》,小到梅長蘇與霓裳郡主的關系,寧國侯謝玉的陰險毒辣,大到十二年前赤焰案的真相,太子、譽王、靖王三人的帝位之爭,光是介紹主要人物就得好幾集,更別提懸鏡司夏江那種出場很晚的反派。
與《瑯琊榜》的倒敘不同,《藏海傳》用的是線性敘事,從稚奴親眼目睹一家被滅殺——被神秘人救治——拜師學藝——鈕祜祿·藏海回京城復仇,一板一眼地拍,藏海在京城步步為營期間,也會時常閃回父親教他堪輿之術的過往。
在敘事手法上,兩者并無高下之分,只是導演的選擇問題。但在劇本質量、權謀展現上,《藏海傳》的邏輯似乎有一些經不起推敲的BUG。
比如第一集,稚奴居然能在眾目睽睽之下帶走平津侯的公子,將其囚禁在家,讓人很是懷疑,平津侯府的護衛們,是不是九族的命都很硬?不然怎么小稚奴都能找到馬車,護衛卻追都不追?
母親發現后,訓斥稚奴在情理之中。但居然心善到將那公子大大咧咧送回去,既賭他不會告密,又賭平津侯是大善人,不會責怪他們一家,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以此而言,《藏海傳》的童年戲多少有些尷尬,但古裝權謀劇不適合拍童年戲嗎?也不盡然。比如《慶余年》的童年戲就很長,長到張若昀的粉絲都得咬咬牙才能等到其出場。
問題的關鍵是,童年戲對劇情進展、人物性格、世界架構、家族糾葛等有無正向作用?是否不可或缺?
要說是張無忌目睹父母自盡、不遠千里送楊不悔上光明頂,楊過跟大小武明爭暗斗、暗戀郭芙、跟黃蓉斗智斗勇,郭靖在大漠學武、結識華箏、殺死陳玄風的級別,那完全可以大寫特寫。
這一點,《慶余年》的回答同樣是:有必要寫。連帶著小范閑的飾演者韓昊霖,也因為角色非常討喜,成了知名的童星。
在學藝十年進京后,成年的藏海要面臨墓道機關、楊真三人刁難等一系列難題,只有先搞定這些,才能在后續完成殺死平津侯、洗刷家族冤屈的大愿。但藏海是怎么做的呢?
賭博。不是賭自己是否能從墓道中走出,而是賭平津侯及其屬下的心性。但是這種賭,多少有些隨意和“看運氣”。在面臨他人生死的態度問題上,梅長蘇知道自己此舉,會害死許多身邊人,對自己的定位是罪人、將死之人,在知曉太子因金錢炸死普通百姓時,更是怒不可遏,而藏海的“復仇”更多是為了家族,卻沒看到多少對百姓的悲憫之心。
《藏海傳》能復制“瑯琊榜”盛況嗎?
由此引發出的《藏海傳》和《瑯琊榜》最大的不同點,是立意不同。
前者主要聚焦于藏海的復仇史,偏向個人傳記,看劇情推進,后續或許會涉及守衛國家,但也并非重點。《瑯琊榜》的主線雖然也是復仇,但更具有家國情懷,是為了天下大義和朗朗乾坤。
格局不同,同敘事手法一樣,都屬于取舍問題。小情小愛可以,國恨家仇也可以,并不是說后者一定比前者好。
比如《康熙王朝》《大宅門》,動輒上百年興亡、數十年榮辱,《大明王朝1566》卻只有幾年的故事,但不影響它們都是頂尖好劇。
怕就怕在“既要又要”,既無力描繪宏大歷史,又無力刻畫滾滾紅塵中的兩三仁人志士。
平心而論,《瑯琊榜》說是古裝權謀,豆瓣評分高達9.4,但在播出那年,并沒少招惹諸如“男頻爽文”的非議,即便現在回看,它的內核依舊是男頻爽文式的。對比千禧年前后拍攝,同為豆瓣9.4分上下的權謀劇,根本經不起細細推敲。
但遺憾的是,十年過去,我們連《瑯琊榜》這樣的權謀劇都沒了。
眾所周知,胡歌與梅長蘇,都有著“涅槃”的經歷,在表演上,從人物站位到微表情,拿捏都足夠到位,跟當時尚未走紅的劉奕君、王勁松、丁勇岱等人對戲,足夠吸睛。
那是胡歌演藝生涯的一大高峰,反倒是后續幾年的《獵場》《不虛此行》,演技又往回退了。
配角方面,梁帝、寧侯爺、言侯爺等老一輩就不說了,中生代的譽王、靖王、太子,乃至更加年輕的言豫津、蕭景睿,都是能立得住的角色。
《藏海傳》,也有不少熟臉,比如黃覺、沙寶亮、田小潔、張國強。但遺憾的是,劇本并未給他們多少發揮的空間,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能像黃覺那般抓人,已經實屬不易。
《藏海傳》誕生之初,是《盜墓筆記》的外傳,兩者屬于同一個世界觀架構。
但在《藏海傳》上線后,雖然還保留了開篇的“盜墓”“鬼璽”,但南派三叔的存在感已經消失,該劇也沒了不合時宜的盜墓,開始主攻復仇。只有出品方之一量子泛娛,才能暗暗彰顯出南派三叔的存在。
故事還是“汪藏?!钡墓适拢⒁夂褪澜缬^架構已經是嶄新的“鄭曉龍敘事”了。有人說,《藏海傳》的出現,表明胡歌的班,依然難接。但更扎心的是,即使后來人想“接班”,今天的內娛也不是那個“班”了。
從宣發角度看,當下的國產劇集行業也好,電影行業也好,需要規避的很大一個問題是:在項目上線前,不要給觀眾太高的預期。先讓子彈飛一會兒,才能收獲流量和口碑的“雙爆”開局。
《藏海傳》顯然為暑期檔預熱開了個好頭,但我們對他的期待顯然遠遠不止于此。隨著劇情的展開,“藏海復仇記”的故事能否展現出頂級權謀劇的質感,或許才是這部劇最應該做的貢獻。畢竟,暑期檔大戰快開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