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合肥的雷達博覽會上,一款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CETC)開發、代號JY-27V的大型反隱身雷達,正式面向全球公開銷售。
不僅吸引了眾多來自南亞、中東、北非等地的軍工代表,更讓全球關注印度有可能采購F-35戰機這一傳聞的走向充滿變數。
美國《國家利益》雜志近日援引印度多家媒體消息稱,印度目前正處于與美國F-35戰斗機交易的初步商議階段,數量或為40架。
這一意向背后,既有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面對葡萄牙、韓國等國放棄采購后的訂單壓力,也與南亞地區日益緊張的空中力量競賽直接相關。
巴基斯坦在2026年第一季度,極有可能裝備中國制造的殲-35A隱身戰機,南亞制空權問題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數據顯示,F-35項目投入高達4200億美元,其多用途、隱身能力曾長期占據美式空軍體系核心。
而在2023年至2025年間,隨著韓國明確轉向自主無人機航母、葡萄牙公開拒絕美制訂單,F-35在傳統盟友市場逐步遇冷。
此前美方曾向印度表達過供貨意愿,目的亦在于填補訂單缺口,但現實是在俄羅斯Su-57與印度AMCA兩大國產隱身機項目均遭遇進度瓶頸,印度尋求“外援”已被視作補短板的重要舉措。
新一代雷達技術的推廣讓全球空戰格局發生新變化。JY-27V反隱身雷達最大特點在于搭載有源相控陣陣列,可以以甚高頻(VHF)無線電波對隱身目標形成遠距離搜索。
現場資料,這類系統只需要幾分鐘便可完成折疊部署,其對類似F-35這類隱身戰機的捕捉能力明顯提升。
原理上,VHF雷達對飛機翼面、尾翼等結構產生的回波靈敏,成為破解隱身戰機的關鍵手段。
巴基斯坦、伊朗、埃及及阿爾及利亞等國家,對該類系統表現出極大興趣,一旦批量部署并通過數據鏈整合形成覆蓋網絡,將極大壓縮現有隱身戰機的戰場生存空間。
目前,多國尋求采購意向已進入實質磋商階段。反觀印度與F-35交易仍僅為提案狀態,進展尚存不確定性。
參觀現場專家觀點,美國依靠空中隱身優勢主導的信息化空戰模式,過去主要依賴遠距鎖定、精確打擊和電子干擾。
以往,美軍在壓制對方雷達后才能確保突防和摧毀目標效率,但新的大型反隱身雷達若無法被有效電子干擾,隱身機的戰場突防概率無疑會直線下降。這也令F-35等戰機在未來高威脅空域的行動風險增加。
從產品研發維度看,中國在雷達、導彈、指揮自動化和新型戰機等領域加快迭代,得益于全面的軍工協同戰略,使裝備體系更加完整。
而美國由洛馬等企業主導的高端裝備開發,由于市場利潤與投產風險的權衡更趨保守。美國曾投入巨大資金的F-22,最終美國空軍只采購了187架,導致很多新興技術不能形成批量經驗積累,也直接影響到后續研發投資動力。
觀察員指出,隨著包括JY-27V等最新雷達系統的快速推向市場,未來即便美制F-35成功進入印度或其他區域,傳統制空權爭奪中的“先天優勢”也不再絕對。
在全球軍事科技競爭的大背景下,誰能持續完善自己的協作體系和響應速度,才是真正掌握主動權的關鍵。
2026年前的南亞空中格局,F-35還是殲-35A、反隱身雷達還是隱身突防,已不僅僅是哪一款單一武器能改變局勢的問題。
綜合作戰體系、科技創新以及實時響應能力,才將是未來戰場制勝的真正決定性力量。
當全球買家紛紛投資新一代反隱身裝備時,世界空戰的規則也在悄然被重塑——無論是采購F-35的印度,還是投入中國裝備的巴基斯坦,他們都不再只爭某一項武器的領先,更是較量一個體系和一套策略的優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