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前后,在西部某地農村地區,村民收到不少酒席邀請函。濫辦酒席高峰期,老母豬下崽要辦酒,房子裝修要辦酒,買輛車要辦酒,病愈出院要辦酒,甚至跳大神也辦“消災酒”。“新華視點”記者采訪發現,部分地方農村濫辦酒席之風屢禁不止,不少群眾為了人情往來背上沉重經濟負擔。
(據5月22《宜春日報》)
在鄉土社會的傳統語境里,人情往來本是維系鄰里關系、傳遞溫暖關懷的重要紐帶。婚喪嫁娶時鄰里鄉親齊聚一堂,添丁進口時眾人舉杯道賀,這些充滿煙火氣的儀式承載著濃厚的情感與祝福。然而,當“老母豬下崽辦酒席”“跳大神擺消災宴”等荒誕現象在農村地區頻頻上演,曾經溫馨的人情往來早已變了味道,淪為令人不堪重負的“人情債”,讓百姓陷入“不敢往來”的尷尬境地。
當下部分農村地區濫辦酒席之風愈演愈烈之勢。辦酒的由頭從傳統的紅白喜事,延伸到生活的細枝末節:房子裝修要慶祝,購置新車要慶賀,病愈出院要答謝,甚至連家中牲畜產崽都能成為設宴請客的理由。這種無底線的延伸,讓酒席失去了原本的儀式感和紀念意義,異化為一種赤裸裸的利益索取行為。在一些地方,辦酒不再是為了分享喜悅、表達情感,而是主人家打著“人情往來”的幌子,試圖通過收取禮金來填補經濟缺口、謀取私利。久而久之,人情往來從最初的情感交流,演變成了一場無休止的“金錢游戲”。濫辦酒席之風破壞了淳樸的鄉風民俗,扭曲了健康的人際關系,使得鄰里之間的情感變得功利化、物質化。
濫辦酒席之風屢禁不止,背后有著復雜的社會根源。一方面,傳統的面子文化在作祟。在農村社會,辦酒的規模和檔次往往被視為家庭實力和社會地位的象征。為了“掙面子”“不掉價”,一些人不惜舉債大操大辦酒席,相互攀比、跟風效仿,使得酒席規模越來越大、費用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基層治理的缺位也是重要原因。盡管部分地方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對濫辦酒席行為進行規范和整治,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存在監管難度大等問題。
要剎住這股濫辦酒席的歪風邪氣,讓人情往來回歸本質,需要政府、社會和個人共同努力。應明確界定違規辦酒的范圍和標準,對農村酒席進行規范管理和引導。此外,還應積極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教育活動,通過文化下鄉、道德講堂等形式,倡導文明新風,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人情觀和消費觀。村民則要轉變觀念,摒棄攀比心理,自覺抵制違規辦酒行為,主動參與到移風易俗的中。
人情往來本應是溫暖的情誼流淌,而非冰冷的金錢交易;應是心靈的相互慰藉,而非沉重的負擔枷鎖。當“老母豬下崽辦酒席”的荒誕不再上演,當人情往來回歸到情感交流的本質,鄰里關系才會更加和諧。而不是“不敢往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