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先鋒小學組織學生到當地洲際綠博園參觀學習,了解生物多樣性知識。 翟慧勇攝(人民視覺)
本報北京5月22日電(記者嚴冰)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通過實施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中國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穩步增長,棲息繁衍環境穩步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目前,全國2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進入恢復性增長階段,100余種瀕危野生植物得到搶救性保護。2024年全國水鳥同步監測最新結果顯示,中國越冬水鳥總數量達505.9萬只,為迄今全國范圍內監測數量的最高紀錄。
近年來,中國扎實推進野生動植物保護,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發布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組織開展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原生境)保護修復和監測體系建設。積極推進旗艦動物保護,組織實施48種極度瀕危野生動物野外保護、收容救護、人工繁育、放歸自然等搶救性保護項目。持續開展50種極度瀕危野生植物和10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搶救性保護,組織實施近40種珍稀瀕危植物野外回歸。同時,不斷加大候鳥保護力度,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發揮各級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部門聯席會議機制作用,多環節、全鏈條打擊亂捕濫獵濫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動植物行為。
三江源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持續豐富,藏羚羊數量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不足2萬只恢復到7萬多只;地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的大熊貓國家公園打通了13個大熊貓種群生態廊道,有效保護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初步建成天空地一體化全覆蓋監測體系,野生東北虎超70只,野生東北豹超80只;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恢復到7群42只;武夷山國家公園發現武夷林蛙、武夷山卷柏等一批新物種。自設立以來,國家植物園新增收集活植物5000余號、2800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10種、珍稀瀕危植物65種。
本報北京5月22日電(記者施芳)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22日發布《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5版》,供全球用戶自由下載使用。
新版名錄共收錄物種及種下單元162717個,其中物種148341個,種下單元14376個。較2024版,新增6857個物種和496個種下單元。首次收錄中國蜻蜓和蚯蚓,填補了這兩個動物類群的空白。
2018年至今,《中國生物物種名錄》總下載量超20TB,在線物種頁面訪問量超2000萬次。2025版名錄實現與全球生物物種名錄互通互補,進一步推動國際科學數據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