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文中人名皆為化名。
我從來不知道,一件舊毛衣能藏這么多故事。直到那天,我在直播間里把它拆了。
(一)
上個月大掃除,我從婆婆的樟木箱底翻出那件棗紅色毛衣。毛衣已經發硬,袖口磨得發亮,領口歪歪扭扭的針腳是我十年前縫的——那時候我剛學針線,針腳大得能插秧。
"媽,這個..."我拎著毛衣轉身,婆婆正端著蒸鍋從廚房出來。白霧"呼"地撲在她臉上,我看不清她的表情。
"扔了吧。"她聲音悶悶的,"早該扔了。"
可等我真拿起剪刀,她又走過來:"拆下來的線頭...拿打火機燎一下邊。"頓了頓又說,"不然飄得到處都是。"
(二)
拆到一半,我在內襯摸到個硬塊。拆開看,是顆褪色的塑料紐扣,背面用圓珠筆寫著"92.3.8"——那是婆婆在紡織廠被評為"生產能手"的日子,每月能多拿12塊津貼。
我把紐扣收進餅干盒,那里頭還裝著女兒換下的乳牙,和去年旅游時撿的海螺。
(三)
直播那天,我把改好的小熊放在茶幾上。暖光燈下,粗棒針的紋路在毛衣上投下細密的影子。
"這是用婆婆的舊毛衣改的,世上就這一只。"我對直播間里237個粉絲說。
沒想到同城推送突然爆了。彈幕跳得我看不過來:
"這質感絕了!"
"姐姐能訂做嗎?"
"婆婆還缺兒媳嗎?會做飯那種!"
(四)
正回著評論,我瞥見婆婆站在門口。她端著印有廠徽的搪瓷杯,熱氣把眼鏡片都蒙白了。
等我下播,茶幾上的蜂蜜水一口沒動,杯壁上掛著水珠,不知道是冷凝的水汽還是別的什么。
(五)
我在陽臺找到她時,她正背對著我整理毛線。說話時聲音發顫,但沒回頭:"你爸...最后那段時間,成天說冷。"
樓下劉姨來借蔥,看見小熊非要出200塊買。婆婆突然提高嗓門:"不賣!這是...這是..."
她沒說完,轉身進了屋。我聽見她在里屋翻箱倒柜,最后"啪"地關上抽屜。
(六)
那晚我們擠在沙發上看相冊。婆婆的指甲在塑封膜上來回刮擦,發出刺耳的聲響。
92年的勞模表彰會上,她穿著這件毛衣,胸前的紅花比臉還大;
我結婚那天,她把金鐲子塞在毛衣口袋里,結果被我當紅包摸走了;
非典那年,她偷偷把毛衣泡在84消毒液里,染花了也不說...
(七)
第二天,我在訂單里看到條備注:"能不能在小熊胸口縫個口袋?想放張老照片。"
縫紉機"噠噠"響著,晨光透過紗窗照在操作臺上。婆婆的老年機鈴聲響起,是《年輕的朋友來相會》。
"媽,這鈴聲該換換了。"
"你懂什么,"她夾了塊煎蛋給我,"膽固醇涼了結塊。"
(八)
現在這只小熊擺在婆婆電視柜上,旁邊是她每天要吃的降壓藥。有天我看見她偷偷把小熊轉了個面,讓那個"康"字朝著墻。
原來有些舊物不是用來扔的,是讓我們把說不出口的話,都藏在了針腳里。
喜歡的點個“在看”,也請大家轉發分享給身邊更多的朋友。想看更多,你可以點擊下方名片關注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