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初的一天深夜,奉命解放西南的二野第五軍團司令員楊勇剛剛與蘇振華等人議事完畢返回自己的住處。
路上,楊勇見貼身護衛的警衛員們面露疲憊,便揮手讓他們回去了。
隨后,楊勇獨自回到自己的房中,可還未關上房門,一個冰冰涼的東西就抵上了他的后腦。
“想活命的話就別動!”
一個男人的聲音響起,楊勇依然停下動作,對方又下達指令:“把門關上。”
楊勇擔心激怒刺客,只能一面按照對方的要求去做,一面思考對策,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錯覺,楊勇始終覺得身后人的聲音和口音很是耳熟。
“你是誰?”
楊勇問道。對方并未回答,似乎聽了楊勇的話愣住了一般,楊勇試探性地回頭看看,對方也并未阻攔。
楊勇
直到楊勇轉過身來,與刺客面對面,看清彼此臉的兩人才都愣在了原地——刺客不是別人,正是楊勇的堂哥,楊世明。
這“抓馬”的劇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楊勇又會如何處置刺客堂哥呢?
楊勇大軍赴西南
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劉伯承任總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同年5月,第二野戰軍召開前委擴大會議,商討進軍西南的事宜。
會議上商定,由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擔任解放貴州的任務,第五兵團的司令員是楊勇,所以解放貴州的事務通歸楊勇管理。
9月初,楊勇帶隊從江西上饒出發,月中抵達慈化鎮。慈化鎮地處江西邊界,與湖南接壤,距離楊勇的老家瀏陽縣非常近。
此時,距離楊勇上次回老家已經過去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借此機會,楊勇特意返回家鄉探望。
聽聞楊勇回來,父老鄉親們紛紛前來探望。尤其是胡耀邦的母親,特意從幾十里外趕來。看到楊勇,老人家老淚縱橫:“統訝子,你回來了?”
楊勇攙扶著老人家,連連點頭:“是呀,姨媽,您老的身體可好?”
“好,好!不知我那耀邦怎樣了?”
“耀邦很好,他目前正在進軍大西北的路上,全國很快就要解放了,到時候耀邦一定會給您來信,也會回來看望您老人家的。您不要太掛念了,要多多保重自己的身體啊!”
戰場上刀槍無眼,楊勇唯恐老人家過分擔心,只好挑好地說,果然老人家就此放下心來,安心回家去了。
在家小住幾天,楊勇再次出發,10月中旬抵達湘黔邊界的邵陽地區。
楊勇到達時,邵陽剛剛解放不久,到處都是百廢待興的模樣。不過雖然在戰爭中掙扎多年,但是百姓們依舊熱情,對待解放軍們也親切的不得了。
楊勇也很開心,對待邵陽百姓也覺得十分親切,來到這里就像是來到自己的第二個家鄉一樣。
想當初楊勇第一次進入貴州,還是長征期間,那時候的貴州貧瘠落后,是個“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窮鄉僻壤。
因為國民黨的圍追堵截和殘忍迫害,楊勇每天過得朝不保夕,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欣賞這里的風光。
其后,部隊在遵義集結,楊勇領命帶隊去籌集糧食和招兵,按照當時的形勢,想要出色地完成這項任務幾乎是不可能的,過程也必定困難重重,楊勇和部隊的同事們一起硬著頭皮去各個村寨宣傳募捐,可通常連個人影都不得見。
這種情況也并不稀奇,反動派長期占據此地,宣傳的反動言論深入人心,一度達到了人們聽到紅軍的字眼都會嚇得魂飛魄散,所以聽聞紅軍部隊正在招兵買馬,立馬將糧食都藏起來,將青壯年都藏上山,如此一來,楊勇的工作自然很難完成。
楊勇清楚,這樣的事情急不得,為避免激怒當地百姓或是讓情況進一步惡化,楊勇遵從了當地的習俗,站在百姓的角度去面對寨子里的父老鄉親。
這里的百姓最愛唱山歌,楊勇就帶著士兵們站在寨子口唱歌,介紹共產黨和紅軍。
雖然平時練習得不多,大家唱的調子很多都不對,加上天分不高,唱一會嗓子就難受了。
但是效果卻不錯,百姓的戒備心沒那么重了,也敢跟紅軍們對起歌來。
漸漸的,百姓們都從房子中走出來,愿意同紅軍交流,也愿意熱情的接待他們。楊勇趁機宣傳,讓百姓們重新認識了中央紅軍。
知道百姓們的生活也十分不易,楊勇暫時放下了組織上的命令,還將自己僅有的糧食拿出來給大家分了。
沒想到楊勇這樣做,贏來了當地民眾的支持和認同,紛紛拿出糧食,還叫出了深山中的青年,大力支持楊勇的工作。
加上這種事情一傳十、十傳百,很快方圓幾十里的百姓就都知道了,對紅軍的印象發生了很大的改觀。
楊勇將軍的一個小小舉動,為當時乃至日后云南的解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后,楊勇作戰不幸負傷,還是當地的百姓舍命相救,楊勇才能撿回一條命,從那以后,楊勇就同貴州結下了深厚的情緣,常常說:“貴州老鄉真是好!”
這次楊勇來貴州,亦算是“舊地重游”,自然諸多感慨。
第五兵團的士兵們見到此種現象雖然欣慰,但是仍舊不敢掉以輕心,原因無他,他們身上還有更重要的任務——解放貴陽。
于是楊勇命將士們在邵陽修整,一面盡快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地理環境,一面等待著中央的指令。
23日,中央的軍令悠悠抵達,命令楊勇等人務必在下月15日前將貴陽攻下。
楊永等人立即召開了相關的軍事會議,商議進攻貴陽的軍事方案。也就是在這時,楊勇差點被自己堂哥害了。
遇刺刺客竟是熟人
11月初的一天,解放貴陽大戰即將爆發,楊勇與二野第五軍團的將領們依舊商討到很晚。
雖然當時新中國已經成立,蔣介石等人已經潰逃去臺灣省,但是貴州地區的形勢卻并不樂觀,匪患橫行,流氓亂竄;
更要命的是國民黨逃跑以后,該地區留下了不少殘余部隊,又有不少特務奸細深埋于此,給解放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阻力。
這天,楊勇照例參加完議會,跟警衛員們一起返回自己的住處。
平日里,幾個警衛員總是嘻嘻哈哈的非常熱鬧,但是今天卻都一反常態地沒有說話,楊勇知道大家緊張,也知道每天這樣熬著大家都累了,就指示道:“你們都早點回去休息吧,不用守著我了。”
警衛員們一愣,隨即搖頭否定道:“不行啊,大戰在即,我們怎么能松懈呢?”
楊勇哈哈一笑:“去罷去罷,大戰在即才要養好精神頭啊!”
楊勇說完便獨自離去了,警衛員們七嘴八舌地謝過司令員也紛紛離開了。
寒冬臘月的天,從指揮部到房間這段距離并不遠,楊勇還是被凍得手腳僵硬,只好加快腳步。
天色已晚,將士們大多睡下了,楊勇進屋之前沒發現什么異常。
他推開門正要回身關門的時候突然就沒法動了,因為一個冰冷的槍口抵在了他的頭上。
“別動!”楊勇依言停下動作,對方接著補充:“不然我不確定,我的槍會不會在閣下的腦袋上留下個血窟窿。關門!”
楊勇輕笑,畢竟見識過太多的槍林彈雨,還不會輕易被一個小小刺客嚇壞,但是也不能激怒對方。
所以楊勇一面按照刺客所說的去做,一面快速地在腦海中思考對策。
關上門以后,楊勇沒有立即轉身:“你是誰派來的?”
對方顯然愣了一下,隨后又恢復冷靜:“這就不用你管了。”
其實楊勇心中始終有一個疑竇,那就是雖然沒有見過這個人,但是對他的聲音卻非常熟悉,好像以前朝夕相處過似的。
“那你到這來,是專程來殺我還是有求于我的?”楊勇問。
“當然是為殺你而來!”
提到這個問題,對方的戾氣又重了一些:“只有殺了你我們才能安寧!”
楊勇沉默了一下,以為對方是深受反動派言論侵害誤入歧途的百姓,耐心開解道:“我來不是為了攪亂來的,是為了解放百姓、拯救百姓,不止我一個人是這樣的想法,我們每一位解放軍戰士……”
“住嘴!”對方打斷楊勇的話,手槍磕在楊勇的頭上一聲悶響,“這樣的漂亮話我聽多了!誰會相信你們啊?”
楊勇聽了這話剛要開口解釋,對方又繼續說道:“況且你們不來,我們在這里逍遙快活著呢!這里全是我們的,你們來干什么?”
楊勇這才明白對方可能是國民黨殘留的舊部,立馬轉變了策略:“國民黨舊部也可以爭取寬大處理,合適的人還會負責給安排工作。如果你真是這里的守官,不妨我們和談解決。”
楊勇進入貴州以后,就擴大解放宣傳,為了盡可能地減小傷亡,十分歡迎敵軍棄暗投明主動投降。
就像楊勇所說的一樣,不僅會對投降的人進行寬大處理,還會為那些真正和善為民的人安排恰當的工作。
對方聽到楊勇的話氣勢弱了一些:“我怎么相信你?”
“前車之鑒不少,你看那些主動歸順的人,受到薄待了嗎?”
對方顯然被楊勇說動了,楊勇趁此機會邊說邊回過頭來:“所以你不妨放下槍,我們好好談一談,沒準事情沒有你想的那么麻煩,也用不上搞這樣大的動靜……”
等到完全轉過身看到對方的臉時,楊勇卻愣住了。
同樣的,刺客見到楊勇,也是一臉的呆滯和不敢相信。屋內光線有些昏暗,只有一根小蠟燭在頭頂吊著,但是彼此的臉清晰可見。
“這不是峻老弟嗎?”刺客率先開口。
聽到熟悉的稱呼,楊勇也十分高興:“分別多年,你還是一眼認得出。”
原來,刺客不是別人,正是楊勇的堂哥楊世明。倆人從小如親兄弟一般,感情十分好。
楊世明之所以沒有在第一時間認出楊勇,是因為楊勇改了名字。楊勇原名楊世峻,與楊世明年紀相差不大,兩人一同在老家瀏陽長大。只不過二人長大后,“道不同不相為謀”。
楊勇加入了共產黨,楊世明則成為了國民黨警察局的局長。
兄弟重逢,萬分動容,楊世明趕緊放下手中的槍,兩人一同來到桌邊敘舊。
其實楊世明與楊勇雖多年未見,但剛剛分開時經常有書信往來。楊勇也經常跟楊世明普及共產黨的知識,勸說楊世明成為共產黨的一員。
楊世明心中有觸動,尤其是解放軍宣傳的寬大處理、安排工作政策,他動心卻也不敢輕信,才會冒險前來做刺客,屋子外面還埋伏了好幾個。
得知楊世明竟然與目標任務是堂兄弟,都有些哭笑不得。
“你雖在國民黨里做事,但傾向革命,靠攏共產黨的言行我早就聽說了。”楊勇贊揚道。
“峻老弟,我的為人你是知道的。這十多年,我早已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只要你不嫌棄,明天我就與你離開此地,也許還有用得著我的地方。”
“好,就希望能聽到你說出這樣的話!”
就這樣,楊世明接受了楊勇的勸說,寫了一份“起義證明書”并公之于眾。他答應一定極力配合解放軍工作,幫助楊勇完成解放大業。
眾望所歸解放西南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楊勇與楊世明聯手,工作進展更加高效快速。
解放軍入駐晃縣,楊世明作為晃縣的原守軍,立馬帶著一眾偽警察局的刑警人員撤離到遠離縣城70里外的鄉村,給解放軍讓出地方。
要知道,晃縣是戰略要地,放在以前戰亂年代,必定要被兩方將士爭來爭去。如今解放軍一槍未發占領晃縣,楊世明功不可沒。
事后,楊勇還特意來到楊世明的駐地探望,同楊勇同去的蘇振華政委稱贊楊世明:“和平解放晃縣城,你也是有一份功勞的。不管什么時候過來,我們都歡迎。打完仗楊司令將在貴州任職,你就去貴陽工作吧。”
楊勇卻搖了搖頭:“不過,你現在還不能走。你在晃縣多年,又在重要部門任職,對晃縣的上層內幕是清楚的。如今這里解放了,人民政權剛剛建立,還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情況要說明,檔案要移交,要協助當地政府盡快熟悉情況,開展工作。這些事兒辦完,才能考慮離開,到時我再電告你。”
楊世明爽快點頭:“一定照辦,我等待峻老弟的消息。”
短暫停留,楊勇便動身離開了。他身上的擔子重,很多事情需要他親自處理,實在沒有太多時間跟堂哥敘舊。
楊勇離開以后,率部對玉屏發起猛攻,成功收復了鎮雄關。與此同時,第十軍對黔東北發起猛攻,第三軍則向川東南展開進攻。很快,蔣介石的西南防線被我軍斬斷。
及至11月14日晚23,楊勇部成功占領貴陽,完成了劉伯承司令員與鄧小平政委定下的戰略目標。
楊勇著手追擊流匪逃敵時,劉伯承又命令他西進,協同第三兵團解放四川,楊勇立即執行。25日,四川全境都得到了解放。
奉命留在晃縣的楊世明也在馬不停蹄的忙碌著,一面積極配合剛組建的黨政機關工作,一面游說原來的好友、同事,一同加入共產黨陣營。
為了方便黨政機關工作能夠順利展開,楊世明毫不吝嗇的將手頭上的所有資料檔案全部整理移交,使一部分較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得以完好保存。
楊勇完成解放成都任務,返回貴州接管建政、恢復生產的時候,楊世明又趕赴玉屏剿匪。
“銅仁地區”匪患猖獗,很多臭名昭著的打土匪都集結在這里。楊世明長期擔任警察維持治安,最熟悉當地的匪患,所以楊勇命他剿匪,可謂是物盡其用。
果然,在楊世明的有效帶領下,銅仁地區基本安定下來,這讓楊勇很是高興。
此后,楊世明便四處剿匪平患,得到了楊勇乃至組織上的充分肯定。匪患平定了,楊世明被調到貴州省公安廳工作,后來又做貴州省政府參事室參事。
楊勇則擔任貴州軍區司令員和省人民政府主席,抗美援朝爆發后,楊勇又任第20兵團司令員遠赴朝鮮,參與指揮了著名的金城戰役,1958年才回國。
原本親密無間、互相扶持的兩兄弟,因為機遇不同,走上的道路也不同,最后經歷的人生不同,迎來的結局也大相徑庭,看似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但是好在他們在一切都能挽回的時候重逢了,也都重情重義、傾向同一個陣營,所以最后能夠殊途同歸共創一片偉業,也算一段佳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