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最怕三樣東西:黑夜、考試、和別人家的孩子。
黑夜看不清,考試看不懂,別人家的孩子看不慣。
特別是別人家的孩子,學習不用逼,成績不用催,笑起來還有酒窩,一副“老天賞飯吃”的樣子。相比之下,我媽總覺得我活得像是教材里“反面案例”的親兒子:
一天天的,不好好學習,凈想著怎么在課間買辣條。
可惜我后來當了老師,才明白一個殘酷真相:
大部分不愛學習的孩子,不是懶,是“受傷太深”;不是笨,是“看不到出路”;不是不想學,而是“學了也沒用”的信念,早就在他們腦子里開了花。
真正毀掉一個孩子學習動力的,從來不是“貪玩”,而是一次又一次“學不會”的失敗感——久而久之,他干脆自我放棄,任由快樂和成績一同滑坡,還美其名曰“擺爛式生長”。
有句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沒說興趣是“考出來的”。
其實所謂興趣,是在一次次小勝利后悄悄滋生的,跟吃雞一樣,槍法爛的人是不會喜歡玩射擊游戲的,作業一塌糊涂的人也很難從學習里找樂子。
別總盯著孩子成績差不如人,也別老揪著“你看人家”逼人上進,先看看他是不是根本連游戲開始的規則都沒搞明白。
一、不是不愿學,是根本不信“學能改變命運”
目標感和希望感,是孩子對學習最基礎的“燃料”。
問題是,現在這桶油,不少孩子壓根沒見過。不是他們不愿意學,是他們從小就被周圍的“讀書無用論”喂得飽飽的。電視里清一色985掃大街,短視頻里初中學歷搞直播日進斗金。
誰還信,學能翻身?
有個初三男孩,每次考試都在年級末尾名列前茅,倒數那種。
他爸著急,把我請去家訪。一進門,男孩正抱著手機刷抖音,看著一個退學開燒烤攤的小哥月入十萬,眼里冒光。我問他:“你真想以后也這樣?”他回我:“老師你看看,人家不用上學還月入十萬,我現在上學每月零花才兩百?!?/p>
我一聽心態炸裂,但還是忍住了,說:“可你沒看見人家燒烤攤后面,那倆送菜的,是他當年班主任和教導主任?!?/p>
小孩臉綠了三秒,又繼續刷起手機,最后悠悠來一句:“哦,那他現在掙得比他們多?!?/p>
表妹家孩子小學二年級,語文數學都跟不上,天天逃課。我哥一急,帶他參觀高科技園區,指著一棟大樓對他說:“學好數理化,未來你就能進這棟樓。”
結果那熊孩子眼睛一亮,問:“進樓干嘛?”“上班啊?!薄吧习喔陕??”“打工掙錢?!薄芭丁晌亦従有『谧硬簧蠈W,賣雪糕也掙得比你多?!?/p>
那一刻,我哥像被《打工人悲情圖鑒》啪啪打了兩巴掌,從此再沒跟孩子提過“好好學習才能有前途”這種話。
二、不是貪玩,而是“玩”是唯一能贏的事
誰都不愿意干一件永遠失敗、毫無反饋的事。
學習對很多孩子來說,就像一場永無勝算的“單機地獄模式”,不是學不會,就是學不懂。既然書本里找不到成就感,那當然去游戲里找存在感,至少游戲里還有“恭喜升級”的聲音,試卷上只有“你不配”。
我有個學生,打王者從來上不了黃金,學習更是全班墊底。
有次我語重心長問他:“你既然游戲也打不贏,學習也不搞,是不是要躺平到底了?”他抬頭看著我,眼神真誠:“老師,王者上不去還有星耀以下可以混,學習不行就直接社死了。”
聽到這話我心疼了整整五秒,然后真誠地問:“那你有沒有想過,學習其實也有‘人機模式’?作業寫得像抄答案其實也能混幾分。”他笑了笑:“混的結果不同,游戲混贏叫團隊協作,學習混過叫投機取巧,結局都挨罵?!?/p>
我當場無語。
另一個孩子,智商不低,但英語聽力永遠交白卷。
后來才知道他家電視從不播英文,爸媽也不講普通話,小學五年才第一次知道ABC是啥。你說他怎么愛得起來?結果他愛上編程,一頭扎進Scratch自學,當我在講解英文命令時他興奮得像遇到了老朋友。
原來不是不學,而是他需要從“我能做成”的感覺里找回一點學習的尊嚴。
三、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沒有回報,還被反復打擊
雞娃最大的問題不是累,是被打擊到麻木。
被安排了太多計劃、太高目標、太密時間,根本喘不過氣來。偏偏那些努力從不被看見,只看到“為什么沒考第一”。家長嘴上說“我都是為你好”,孩子心里卻早已演完了《我不是學習的神》。
有次我幫鄰居帶孩子寫作業,那孩子數學錯了一道應用題,我剛想講解,媽媽沖進來劈頭蓋臉一頓罵:“這么簡單你都不會?你腦子里裝的啥?”
孩子臉一紅,強忍眼淚繼續做題。過了一會兒,他忽然指著題目笑了:“哦我知道了,‘水從水龍頭流出’是因為我媽把我罵哭了,它替我流?!?/p>
那句“它替我流”,成了我那周最難笑出來的笑話。
初中有個同學,成績不穩定,一次考砸了,媽媽當眾甩了他一耳光,說:“你看你,連你弟弟都比你強!”他弟弟才一年級,剛學加減法。我看著他眼神逐漸死寂的樣子,后來才知道他是全家唯一晚上偷偷學到12點的人。
兩年后,他不學了,徹底放棄?!安槐豢吹降呐?,比不努力還難受?!彼f完那句,扔掉了手里的錯題本,轉身走得比畢業還決絕。
所以,如果孩子學習廢了,不一定是因為玩手機。
因為逼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努力,跟讓一個不愛唱歌的人參加《好聲音》差不多荒唐。真正的改變,不是靠家長每天念經式喊“你行你行你能行”,而是要幫他“看到希望”,感受到一點點“我可以”。
就像在游戲里,先帶他打贏一局人機,慢慢他才愿意排位上分。
所以要讓孩子開竅,不如從“贏一次”開始。
從一道他能獨立解出的題,從一次他參與決定的作業計劃,從一個被夸獎、而不是批評的瞬間開始。讓他慢慢在失敗的夾縫中,嘗到一口“能行”的甜,再慢慢引導他相信:
學習不是用來受罪,是用來為自己撐起選擇的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