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說:君子有尺,量人先量己。
中年以后,需守好三量:音量、肚量、能量。
修得胸中雅,福報自然來。
1、降低音量
梁實秋說:“一個人大聲說話,是本能;小聲說話,是文明。”
宋美齡說話柔聲細語,卻從未被人輕視,反而受人敬重。
一次歷史課上,美國學生慷慨激昂地發表言論。
他高聲說:“那些所謂的文明古國,特別是亞洲的中國,早已被歷史淘汰……”
宋慶齡聽到后,并沒有立即反駁,而是安靜地等對方說完。
然后她才站起身,溫和而又篤定地說:“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但是它絕不會就此永遠地沉睡下去。
因為在那廣袤的土地上,有著勤勞的人民、富饒的物產,同時還有無數能人志士,在為它的振興在努力地奔走斗爭。
總有一天,這頭東亞雄獅的吼聲,將震驚整個世界!”
從語氣來看,這段陳詞算不上震撼,卻充滿了柔中帶剛的力量。
老話說得好,水深不在音響,有理不在聲高。
一個人說話的音量,暴露了自身修養。
人到中年,主動把音量調低。
以一種“低分貝”的姿態待人處事,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2、提升肚量
正如潭柘寺門口一副對聯所言:“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人生短短數十載,與其斤斤計較,不如把肚量放寬。
多一些寬容,就少一些煩惱;多一些包容,就少一些難堪。
魯迅先生在上海時,家里雇傭了一位女工。
女工大字不識一個,不懂魯迅嗜書如命的習慣,為此時常惹些麻煩。
一天,魯迅結束工作回到家,女工正陪兒子海嬰玩耍。
一大一小站在陽臺上,朝馬路一頁頁地吹紙片,說是在“放風箏”。
魯迅走近一瞧,發現那紙片竟然出一本珍貴的藏書。
原本整潔的書頁,已被女工隨手撕爛大半。
魯迅連忙攔阻,才把僅剩的小半本收回。
另一次,魯迅將寫完的稿子放在桌上。
女工進來打掃房間,順手把稿子當做垃圾丟掉。
魯迅得知后,趕緊跑到樓下翻垃圾桶。
幸好稿子還沒有被運走,最終拾了回來。
過后,魯迅也只是溫和告誡,從未苛責。
人到中年,常懷寬厚之心、多有容人之量。
包容他人的過錯,不計一時的得失,人生之路也會越走越寬。
3、凈化能量
作家蔣勛大病初愈后,總結出一套獨特的“三美”養生法:
即美景養心,美食養身,美人養情。
借助這些美好的事物,凈化自己的能量。
63歲那年,蔣勛獨自一人游覽巴黎,尋回青春激情;
在柬埔寨目睹青年河畔嬉戲,頓悟“精神豐盈勝過物質堆砌”。
回到家中,他在后院開辟出一塊空地,用來種植玉米、櫻桃、柿子等作物。
每天親自澆水、施肥、除草,吃自己種植的無公害食品。
日常往來的朋友,多是林青霞這樣的大美人。
賞心悅目的同時,也頤養了性情,精神狀況得到極大的改善。
常聽人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人到中年,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能量場。
遠離那些負面消極的事,只和滋養自己的人同行。
把自己的能量理順了,生活也會隨之順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