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東南沿海的這場兩棲登陸演習,選在臺當局就職周年前夕絕非巧合。第73集團軍的05式裝甲車在金門18海里外搶灘登陸,央視鏡頭里士兵們更是高喊"隨時能戰"的宣言。
當兩棲戰車的履帶碾過淺灘,中方在臺海棋盤上又落下了一顆帶著硝煙味的棋子——這既是對"臺獨"勢力的武力警告,更是對美臺軍事勾連的戰術反制。
(圖1)
細看演習裝備就能發現解放軍的戰略算計。05式戰車(如圖1)水上18節的速度,比美軍ACV更強調快速突防,這種"以快制慢"的設計直指臺海作戰最關鍵的72小時窗口期。
要知道臺灣西海岸適合登陸的灘頭不超過十處,而05式家族30毫米機炮與105毫米線膛炮的火力組合,明顯是為壓制灘頭堡壘群量身定制。
更值得玩味的是,央視特意展示民用滾裝船參與運輸的場景——16萬噸的貨輪運載自行榴彈炮,這種"軍民融合"的操作,暴露出解放軍在彌補兩棲艦艇不足時的務實思維。畢竟比起造價高昂的075型兩棲攻擊艦,征用民船能在戰時瞬間將運輸能力放大十倍。
臺當局的應對堪稱教科書級的戰略被動。臺軍漢光演習還在反復演練淡水河防御這種傳統戲碼,卻對解放軍演習中透露的新戰術鮮有反制措施。雄風三導彈射程雖達250公里,但面對05式戰車群飽和攻擊時,臺軍現役19萬兵力連輪換防御都捉襟見肘。
(圖2)
更諷刺的是,美國最新軍售的M1A2坦克(如圖2)還沒到位,解放軍已在演練用HJ-73C反坦克導彈點名裝甲目標的課目。這種代差優勢讓臺灣所謂"重層嚇阻"戰略顯得愈發蒼白,就像用中世紀城墻對抗速射炮。
美軍第七艦隊穿越臺海的動作,在解放軍眼里不過是場表演秀。2025年5月那艘孤零零的驅逐艦,比起"劍-2024A"演習中解放軍出動的戰機集群,更像是外交姿態而非實質威懾。
但中方顯然吃透了美方的戰略猶豫——五角大樓既想維持"戰略模糊",又舍不得放棄對臺軍售的暴利,這種首鼠兩端反而給了解放軍切香腸的機會。看看海峽雷霆演習里亮相的YJ-21高超音速導彈就明白,中國要的是讓美軍航母戰斗群在沖突時退到第二島鏈外的威懾半徑。
日本和歐盟的反應更暴露國際社會的無力感。東京成立聯合作戰司令部的動作看似強硬,實則暴露出對"臺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深度焦慮;布魯塞爾那份溫吞水的聲明,連"譴責"二字都不敢用,活脫脫當代綏靖政策的翻版。
這種態度正中中方下懷——當西方連統一口徑都做不到時,解放軍在臺海的戰術試探自然會越來越大膽。
(圖3)
需要注意的是,解放軍至今未實彈穿越所謂"海峽中線",說明中方仍遵循"斗而不破"的博弈邏輯。
畢竟1996年臺海危機的教訓歷歷在目:當時解放軍導彈越過臺北上空,換來的卻是美軍雙航母戰斗群壓境。如今中國軍力雖非吳下阿蒙,但真要動手,還得算清三本賬——能否在美軍介入前速戰速決?臺灣地形優勢會不會讓登陸戰變成第二個諾曼底?國際制裁會不會掐斷半導體供應鏈?
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就藏在第73集團軍日常訓練的細節里:當他們用民用貨輪練習快速卸載戰車時,本質上是在演練如何與時間賽跑;當05式戰車在復雜海況下保持編隊時,考驗的是體系作戰的容錯率。
臺海博弈的本質是綜合國力的消耗戰。解放軍展示的不僅是鋼鐵洪流,更是一套組合拳:軍事上測試新質戰斗力,政治上擠壓"臺獨"空間,外交上試探國際底線。而對岸的應對之策,將決定這片海域未來掀起的究竟是演習的浪花,還是戰爭的狂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