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根火柴能燒毀一座木屋,可在古代戰場上,面對木制城門,卻鮮有人點火攻城。
這不是手段落后,而是有苦難言。
火,明明唾手可得,卻成了最不敢用的武器。
為何敵軍寧愿撞門鑿墻,也不輕易點燃火焰?
木頭門背后,藏著怎樣的禁忌與后果?
古代城門與護城河的火防設計
古代修筑城門,工匠們總是精心挑選上好的木材,如棗木、鐵樺木等。
這些木頭不僅質地堅硬,更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具有相當的韌性和耐火性。
城門表面刷上厚厚的油漆,鑲嵌銅釘銅條加固,防火性能大大提升。
即便遇上火攻,也不易輕易燒毀。
城門前的護城河也是一道天然屏障。
寬闊的水面隔絕了攻城者的腳步,大大降低了火攻的可能性。
古時的人們在筑城時,往往會因地制宜,就近引來河水,在城墻周圍開鑿出一條條護城河。
一些護城河水深數丈,水面寬達數十米,攻城者根本無法輕易通過。
即便有人想要趁夜色偷偷接近城門放火,也很容易被守城士兵發現。
只要守軍及時將河水引到城門周圍,便能在最短時間內撲滅火勢。
此外,護城河中的水草泥沙也能起到阻燃的作用,使攻城者的火攻難以奏效。
因此,在護城河的重重阻隔下,攻城者想要用火攻破城門,無疑是難上加難。
甕城,攻城軍的噩夢
當攻城者好不容易沖進外城門時,守城者還有甕城這一殺手锏。
甕城是古代城防中一種獨特的防御工事,它通常由兩面高大厚實的內墻組成,呈環形布局,可以讓守軍集中兵力,對攻入城內的敵軍形成合圍之勢。
甕城墻高數丈,頂部還設有箭塔、敵樓等防御設施,守軍可以利用這些有利地形,居高臨下地向攻城軍發起進攻。
同時,甕城內部空間狹小,地形復雜,很容易造成攻城軍的行動受阻、隊形混亂。
一旦攻城軍沖進甕城,就等于自投羅網,極易遭到守軍的前后夾擊。
此外,甕城的入口處往往設有多重門戶,攻城軍必須接二連三地攻破這些障礙,才能最終殺入內城。
在這個過程中,守軍可以利用門樓、箭塔、垛口等防御工事,對攻城軍發起反擊。
特別是在門洞狹窄的甕城入口處,守軍可以集中兵力,與攻城軍展開肉搏戰,給對方造成大量傷亡。
就這樣,甕城以其獨特的構造和巧妙的布局,成為了古代城防中一個令攻城軍頭疼不已的"陷阱"。
無數倉皇沖入甕城的敵軍,都在這個"死亡陷阱"中嘗到了苦頭,成為守城者刀下的亡魂。
火攻,代價不菲
乍一看,火燒城門似乎是一種簡單直接的攻城方式,但實際操作起來,卻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攻城軍若想實施火攻,就必須在城墻下堆積大量柴草、油脂等易燃物,并派出士兵冒著被射殺的危險,手持火把奔赴城門前點火。
在這個過程中,守城軍絕不會坐視不管。
他們會調集弓箭手、投石手,在城頭城垛處向攻城軍射箭投石,給對方造成大量傷亡。
與此同時,守城軍還會利用城門箭窗、吊桶等防御設施,向城下潑灑開水、滾油,對攻城軍發起反擊。
在密集的箭雨、石雨和滾燙的液體下,攻城軍恐怕還沒來得及放火,就已經損失慘重了。
即便攻城軍僥幸接近城門,并成功放火,守城軍也有辦法迅速撲滅火勢。
守軍可以調來附近的水源,利用水桶、水袋等工具滅火。
一些守軍還會機智地在城墻上開辟蓄水池,平日里儲滿河水,一旦遇襲便立即開閘放水,澆滅城門上的火苗。
此外,守軍還可以利用沙土、濕布等物,直接撲打城門上的明火,或者用長矛、鉤鐮等工具,將城門上的可燃物清理干凈。
在守軍組織有序的撲救下,城門上的火勢往往很快就能被撲滅。
如此一來,攻城軍的火攻不僅前功盡棄,反而會因為守軍的反撲而遭受更大損失。
1461年,曹欽叛亂期間,攻城軍曾一度嘗試火攻。
然而熊熊烈火非但沒能攻破城門,反而阻礙了攻城軍自身的行動。
最終攻城計劃慘遭失敗,教訓十分深刻。
攻城利器,各顯神通
比起冒險實施火攻,攻城軍還有更多更好的選擇,那就是祭出云梯、投石車、撞城車等專門的攻城武器。
這些武器各有所長,能夠從不同角度對城池發起進攻,為攻城軍提供更多制勝機會。
云梯是一種可以幫助士兵快速登上城墻的攻城器械。
它通常由數段木梯拼接而成,全長可達數十丈,只需手腳并用,便可敏捷地爬上高聳入云的城墻。
一旦攻城軍登上城頭,守軍的防線就等于被突破了。
為了防止云梯被擊毀,攻城軍往往會同時架設多架云梯,并派出精兵在一旁掩護。
如果云梯攻城得手,攻城軍就能利用城墻上的有利地形,與守軍展開進一步的攻堅戰,直至拿下整座城池。
投石車和撞城車則是專門用來摧毀城門、城墻的利器。
投石車外形酷似一架巨型彈弓,可以將數百斤重的石塊拋射到數百米外。
當巨石砸在城門上時,木質的城門往往會被砸得粉碎,城門洞口也可能因此坍塌,為攻城軍的突擊創造機會。
撞城車同樣以破門為主要目的,它一般由巨木或鐵板制成,下方裝有結實的車輪,士兵們推動撞車向前沖擊,狠狠地撞向城門。
一次次地沖撞之下,就算最為堅固的城門也難以幸免。
一旦城門被攻破,攻城軍便可一擁而入,直搗黃龍,最終攻陷這座城池。
兵者詭道,守方勝算更大
在古代,攻城戰可以說是一場斗智斗勇的游戲。
攻城一方要想取得勝利,就必須全面考慮城池的防御體系,找出制勝的突破口。
比如,他們要弄清城墻的高度和厚度,以便因地制宜,制造合適的攻城器械。
他們還要摸清守軍的數量和兵力部署,尋找防守薄弱的城段,集中兵力發起進攻。
此外,攻城軍還要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謹防從側面、后方受到伏擊。
如果這些問題沒有考慮清楚,攻城軍很可能會在半途中遭遇挫折,甚至全軍覆沒。
相比之下,守城一方的勝算無疑更大。
高大堅固的城墻、完善齊備的防御工事、充足的糧草儲備,這些都是守軍賴以生存的根本。
守軍可以利用這些有利條件,或主動出擊,或堅壁清野,耗盡敵軍的有生力量。
同時,守軍還可以修建多重防線,即便外城失守,仍可退守內城,拖延敵軍的攻勢。
只要守軍能夠守土有責,同仇敵愾,就算攻城軍在人數、裝備上占盡優勢,也未必能夠輕易攻下一座堅城。
正所謂"攻城為下,守城為上",這些道理古人早已總結得一清二楚。
結語
烽火連天的戰場上,一扇不起眼的木質城門,竟成為攻守雙方角力的焦點。
燒還是不燒,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后,實則考驗著攻城者的智慧和勇氣。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攻城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孤注一擲。
唯有審時度勢,因地制宜,方能決勝千里。
那些巍然聳立的古城門,正是無數先人用生命和智慧鑄就的豐碑,值得后人永遠銘記。
#頭條深一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