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誰懂啊!本以為《絕命毒師》是科幻片,結果上海某自來水廠直接給咱整了個真人版!某年11月,某位頭鐵老哥在加氯車間玄幻操作,成功解鎖"氯氣"。現在就讓小編帶你們沉浸式復盤這場離譜操作的魔幻事故!
第一幕 關于我手滑觸發BOSS戰這件事
那天本是平平無奇的打工日,我們的男主角——讓我們暫且尊稱他為"氯勇者"——需要更換氯瓶完成加氯系統切換的日常任務。按正常劇本本該是:
1.關閉A氯瓶閥門 √
2.打開B氯瓶閥門 √
3.深藏功與名 √
然而這位勇士偏要給自己上難度!只見他左手畫龍右手彩虹,一頓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原地杵。不僅操作氯瓶失誤,關鍵道具防護面罩還忘在更衣室吃灰。此時系統提示:您已進入[致命氯氣]領域,HP-50/秒!
第二幕 當代脆皮打工人的倔強
當刺鼻的芥子氣味道開始攻擊鼻腔時,正常人類應該:
A. 光速撤離并關閉泄漏閥門;
B. 呼叫隊友開啟團戰模式;
C. 放出大招底牌 "家人們救命"
而我們的事故主角卻選擇了隱藏選項D:倔強青銅絕不認輸!只見他眉頭一皺,發現事情并不簡單,6進6出仍然倔強地繼續操作,仿佛在說:"區區氯氣能奈我何?我可是鋼鐵之軀!"
第三幕 這屆網友的腦洞比泄漏口還大
@在逃毒液:"建議查查這位哥的Steam庫存,怕不是剛通關《生化危機》想來個真人COS"
@青年文學bot:"新梗有了——'他嗅到的不是氯氣,是愛情毒藥'"(危險行為請勿模仿!)
@迷惑行為大賞:"年度迷惑操作TOP10提前鎖榜,建議直接保送'作死專業' "
科普:氯氣的安全知識
氯(氯氣)屬有毒氣體,外觀為黃綠色,有刺激性氣味,易溶于堿液,遇水時有腐蝕性。它不會燃燒,但卻是一種強氧化劑,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氣中燃燒,一般易燃氣體或蒸汽也都能與氯氣形成爆炸性混合氣體。氯氣能與很多化學品如乙炔、松節油、乙醚、氨、燃料氣、烴類、氫氣、金屬粉末等猛烈反應發生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質。它幾乎對金屬和非金屬都有腐蝕作用。本品主要用于漂白和消毒,制造氯化合物、鹽酸、聚氯乙烯等。
氯氣屬工級(高度危害)毒物,一旦吸入,輕者呼吸系統臟器發炎,重者會窒息,甚至猝死。
關于氯氣的那些冷知識
01實至名歸的黃綠色界頂流
這貨是黃綠色界的頂流,自帶"讓你哭"催淚特效,聞起來像被200個芥末壽司圍攻。
02泳池的“氯氣味”其實是假象
你以為泳池刺鼻的氣味來自氯氣?錯!真正的罪魁禍首是氯胺——氯氣與人體汗液、尿液中的氮化合物反應生成的副產物。純凈的氯氣處理過的泳池反而幾乎沒有味道。
03氯氣曾是一戰中的“死神”
1915年,德軍在伊普爾戰役中首次大規模釋放氯氣,造成5000多名士兵死亡。這種黃綠色氣體因密度大于空氣,能貼地蔓延至戰壕,成為最早的化學武器之一。
04液氯管線的“高溫禁忌”
液氯管線若溫度超過121℃,會與碳鋼材質發生劇烈反應,導致管道穿孔泄漏。2015年利興橡膠事故正是因此發生,引發重大安全事故。
05氯氣的“隱身腐蝕術”
氯氣對金屬的腐蝕悄無聲息:濕氯氣在低于12℃時會形成八水合氯晶體,堵塞管道;而干氯氣與鈦材接觸則可能引發爆炸性反應。
06氯氣瓶的“躺平哲學”
液氯鋼瓶必須橫向臥放,且堆放不得超過兩層。若直立存放,液氯可能因重力作用導致閥門密封失效,引發泄漏。
07氯氣泄漏的“嗅覺陷阱”
氯氣在空氣中的濃度低至0.06mg/m3時即可被察覺,但濃度達到300mg/m3時反而會麻痹嗅覺神經,使人誤判危險程度,導致“安靜中毒”。
08消毒背后的“化學博弈”
自來水廠用氯氣消毒而非直接使用次氯酸,是因氯氣能與水形成動態平衡,持續釋放適量次氯酸,兼顧殺菌效果與殘留毒性控制。
09氯氣的“牙齒殺手”屬性
長期接觸低濃度氯氣會導致牙齒酸蝕癥——牙釉質被腐蝕,表面出現坑洞。這是化工廠工人特有的職業病之一。
10液氯儲罐的“80%法則
液氯儲罐充裝量嚴禁超過容積的80%,否則溫度升高時液氯氣化膨脹可能引發超壓爆炸。這一安全細節曾避免多起重大事故。
11氯氣檢測的“土法絕招”
工業上常用稀氨水檢測氯氣泄漏:氯氣與氨反應生成氯化銨白煙,操作人員憑肉眼即可定位微小泄漏點。
事故解碼:三大幻覺
通過這起"教科書級反面教材",我們不難總結出高危三件套:
1."設備會自愈"玄學:覺得機器會有自我修復功能,實則觸發"墨菲定律"大禮包 ;
2."天選之子"錯覺:總認為事故都是別人的故事,結果自己成了安全教育片主角 ;
3."生死看淡"哲學:"勞保裝備影響我顏值"的離奇自信,建議和"我賭槍里沒有子彈"并稱作死界臥龍鳳雛 。
求生指南:保命三件套
1. 防護裝備穿戴口訣
"面罩戴得好,閻王邊上繞;手套戴得牢,對象隨便挑"
2. 操作口訣
"手抖不是病,亂動要人命;確認三遍再動手,安全生產666"
3. 應急口訣
"跑得快好世界,逆風撤退才是爺"
魔幻現實的N個思考
這起事故最扎心的是——90%的工業事故都源自"我覺得"、"大概吧"、"應該行"的蜜汁自信。當代打工人可以忘記前任生日,但絕不能忘記:
1. 所有安全規范都是前輩用命換來的"復活甲" ;
2. "差不多先生"在事故現場活不過三集;
3. 你的"隨手一弄",可能是家人收到的最后一條微。
沉重話題用梗表達:當你在違章操作時,異父異母的親人們正在刷"潘周聃"
安全不是段子,每個離譜事故背后都是血淚教訓。歡迎轉發這篇推文傳遞正能量。敬請關注“不知不行”視頻號、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