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在參觀展覽。受訪單位供圖
深圳明德實驗學校(集團)的學生作品——《瀾海》亮相2025深圳市中小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深圳晚報記者 嚴文婷 攝
深圳新聞網2025年5月23日訊(深圳晚報記者 陳儀衡)昨日,由深圳市教育局主辦、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承辦的2025年深圳市中小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在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16號館A01展位全新亮相,以“美潤鵬城 深創未來”為主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深圳市中小學生的藝術才華與創新能力。
創意無限展才華
踏入2025年深圳市中小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的展覽區域,迎接參觀者的是一個由橙色、綠色、紅色等多種色彩方塊巧妙拼接而成的入口大門,象征著青少年的無限可能與豐富多彩的創意宇宙。整個展區內部則采用了藍色、綠色、粉色、橙色等活潑色調進行裝點,營造出輕松愉悅的氛圍。頂部設計猶如彩色飄帶般的燈帶,將各個展示區串聯起來,仿佛一條流動的彩虹。
本次藝術實踐工作坊在2025年創新性地設置了六大主題板塊:“承韻·匠心非遺”“重塑·創意生活”“智造·創想科技”“傳藝·深圳有禮”“趣玩·共創時光”“點亮·夢想之路”。每個板塊都獨具特色,旨在全方位展現深圳市中小學生的藝術才華與創新能力。活動現場,觀眾或駐足欣賞,或互動體驗,氣氛熱烈而融洽。
●“承韻·匠心非遺”展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深圳實驗學校卓越高中的“新瓷之春”“青花之詩”采用傳統的青花瓷技藝制作,但在圖案設計上進行了大膽創新,融合了現代元素,展現出新生代的獨特審美。而碧波小學的非遺烙畫葫蘆,則通過火與木的藝術結合,使用特制的烙鐵在葫蘆表面刻畫出細膩而豐富多樣的圖案。
●“重塑·創意生活”展區
充分展現了學生對日常物件的巧妙改造與美學重構,體現了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對生活的熱愛與再創造,普通物品也能被賦予新的生命與藝術價值。來自深圳小學的學生作品《千字燈語》以傳統毛筆書法為靈感,將《千字文》中的文字巧妙地融入燈罩的設計之中,當燈光透過這些布滿漢字紋理的燈罩時,整個空間被柔和而富有文化氣息的光影所籠罩。而南山實驗教育集團荔林小學的學生則用色彩斑斕的黏土創作了一系列趣味十足的藝術作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組“三星堆面具”——通過對古蜀文明中神秘青銅面具的觀察與想象,用柔軟的黏土重新演繹了這一文化遺產,面具造型夸張而不失細膩,線條流暢。
●“智造·創想科技”展區
本展區是藝術與科技深度融合的創意舞臺,集中展現了深圳市中小學生在數字技術、人工智能、3D建模等前沿科技領域的藝術化應用能力。
紅嶺中學(紅嶺教育集團)高中部的學生團隊帶來了一組令人耳目一新的系列作品——《膠版羽夢》。該系列以深圳紅樹林濕地生態保護為敘事主線,融合了百年明膠工藝與現代數字媒介技術,展現出學生們對自然環境的關注與藝術表達的高度融合。作品中,學生通過數字板繪、AI生成等多種形式,生動描繪了黑臉琵鷺等候鳥遷徙的生態圖景,并巧妙融入了嶺南文化中的傳統意象。
另一側,坪山區未來學校帶來了名為“百變大圣”的系列作品,引發了不少觀眾駐足驚嘆。學生通過對經典文化符號“孫悟空”的再創作,運用3D打印技術制作出多個造型各異、風格多樣的“Z世代孫悟空”形象。這些作品打破了傳統影視與繪畫中孫悟空的固定形象,融合國潮元素,每一件作品都經過精細的涂裝上色與細節刻畫,從面部表情到服裝紋理都極具表現力,展現出學生們扎實的工藝水平與豐富的想象力。
●“傳藝·深圳有禮”展區
承載著青少年對本土文化的理解與熱愛,他們以藝術的方式將深圳的城市精神、地標建筑與人文風貌轉化為傳遞深圳形象與城市溫度的獨特“禮物”。在福田區皇崗創新實驗學校帶來的《城市掠影》系列書簽前,觀眾紛紛駐足欣賞。這套書簽巧妙融合了深圳標志性建筑和城市景觀元素,通過精細的手工雕刻與層次分明的色彩搭配,將城市的現代感與藝術性完美結合。而寶安區海樂實驗學校的創意裝飾擺件則進一步拓展了深圳地標建筑的表現方式,學生們以濱海藝術中心等地標建筑為靈感來源,通過剪紙、拼貼等方式,展現著鵬城少年對城市空間美學的理解與表達。
美育的種子在每一位參與者的心中生根發芽。深圳明德實驗學校(集團)創新中心教師王智媛在談及學生設計《綠茵精靈》《瀾海》等服裝作品時,深有感觸地說道:“藝術設計的培養,絕非僅僅是技巧的傳授,它對于學生思維和創造力的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尤其是在設計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鼓勵他們打破常規,勇于嘗試新的想法和組合,更要在他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給予及時的引導和支持,讓他們學會在試錯中成長,在挑戰中蛻變。”
坪山區未來學校黨委副書記黃志炫則以該校學生創作的“百變大圣”系列作品為例,闡述了美育課程的深遠意義。他介紹道:“這些作品脫胎于學校的手辦模型制作課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學習了建模、雕刻、涂裝等專業技能,更將數學、信息化、文學等看似碎片化的學科知識進行了有機整合。跨學科的學習方式,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更讓他們在實踐中深刻理解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學會了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和傳承。美育課程的開展,應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方式。它不應該局限于傳統的課堂和教材,而應該打破場域的限制,讓學生們在更廣闊的天地中感受美、創造美。”
互動體驗樂無窮
今年,全新升級的“趣玩·共創時光”展區無疑成為2025年深圳市中小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中最富活力與互動性的亮點區域,數字建模、漆藝、嵌瓷、擂茶制作、錫箔工藝、毛氈手工等比去年更為豐富的互動體驗項目輪番上演,讓每一位走進來的觀眾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藝術表達方式。此外,該展區還深度融入了深圳市教育局推行的“每周半天計劃”。當天下午,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實驗學校的近170名學生便在老師的帶領下,興致勃勃地走進展區,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的藝術探索之旅。“真的太棒了!我也想親手制作屬于自己的藝術作品,一定特別有成就感!”孩子們圍站在展臺前,嘰嘰喳喳地分享經驗、交換想法。
為了給孩子們更多職業體驗感和成就感,工作坊還打造了公益售賣區,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集創意展示、產品推廣與公益實踐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翠園中學的“山海經”撲克、深汕實驗學校的“飛地文創”、大鵬新區大鵬第二小學的AI皮影膠片文創……一件件凝聚著智慧與心血的藝術作品被轉化為富有文化內涵與實用價值的文創產品,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選購。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高新中學的學生代表周美汐、蔣天曦、徐思然、陳筱安,在指導老師戎露的帶領下來到現場,向觀眾推薦她們的“靈蛇銜瑞·花燈映歲”蛇年紙燈作品。當被問及對作品售賣的期待時,她們坦然表示:“其實我并不在乎自己的作品能夠售出多少,我高興的是,有更多人看到了、肯定了我的作品。這種被認可的感覺更加珍貴。”
除了精彩紛呈的展區與互動項目,工作坊也成為眾多“小藝術家”展示自我、表達創意的重要舞臺。他們不僅帶來了令人驚艷的作品,還化身“小小講解員”,充滿自信地向觀眾介紹自己的創作理念與制作過程。來自寶安區松崗第二小學的學生徐子蕓和廖方維,在指導老師陳佳樂的幫助下,熱情地為參觀者講解她們團隊創作的掐絲琺瑯作品,展架上,由她們團隊精心打造的明代鳳冠與立體荷花盆栽尤為引人注目。“我們希望通過這些作品,讓更多人了解掐絲琺瑯這門傳統技藝,并感受到它的獨特魅力。”兩位小創作者認真地說道。
新安中學(集團)第一實驗學校的學生謝云冰、周子沫、徐旺瀅、史旭彤、周凌樂、吳優、宋佳貝等人,更是穿上了由剪紙、景泰藍等非遺元素構成的西裝、旗袍和禮服,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時裝秀。
美育未來更可期
“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們在生活中發現美,以自己的方式呈現出來。”廣州市民李先生在參觀后如此感慨。他表示,這次藝術實踐工作坊讓他看到了深圳市中小學生的無限創意和藝術才華,也讓他對美育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
海外參展商Mark表示:“這些孩子的作品充滿了想象力和創造力,簡直令人難以想象!這充分說明了深圳市在美育教育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在藝術學科中,人工智能的應用和發展將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意發展空間,同時也將助力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據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德體藝教學研究中心主任黃宏武介紹,近年來,深圳美育成果豐碩,包括國家級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教育創新案例一等獎等,并在課程開發、藝術作品等方面取得優異成績。
他表示,深圳在美育方面的培育措施上,突出了課程體系、特色走向和多元化,這與深圳城市的發展緊密相關。深圳的美育成果和創新舉措已形成可向全國推廣的深圳經驗,未來,深圳將繼續深化美育教育改革,為青少年提供更多元化、更高質量的藝術實踐機會,讓美育之花在鵬城大地絢麗綻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