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5月21日,美國法院上演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州告聯邦"大戲,12個重要經濟州聯合起訴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違法。
這場從4月醞釀至今的內訌,源于特朗普對華加征最高145%關稅后,各州經濟遭受重創,從農業出口到制造業供應鏈損失慘重。
特朗普這場關稅大棒還能揮舞多久?
州府"造反"記
美國政治史上,州政府集體起訴聯邦政府的事情不多見,但這次真讓人大開眼界,俄勒岡州領頭,紐約、伊利諾伊、康涅狄格等11個州緊跟其后,浩浩蕩蕩地把特朗普政府告到了國際貿易法院,這場面,簡直像是一群"造反"的諸侯聯合討伐皇帝。
起訴書寫得相當直白:特朗普濫用《國際經濟緊急權力法》,在沒有真正緊急狀態的情況下,擅自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俄勒岡州總檢察長馬歇爾在法庭上說得更絕:所謂的"經濟緊急狀態"根本不存在,特朗普這是拿國家安全當幌子搞貿易保護。
法庭上的唇槍舌戰堪比大片,控方律師一針見血地指出,征收關稅的權力屬于國會,總統只有在面臨"來自國外的異常威脅"時才能宣布緊急狀態,特朗普政府的律師則反駁說,與中國的貿易逆差已經"掏空了美國制造業基礎",這就是緊急狀態,雙方你來我往,火藥味十足。
更有意思的是,這12個州不僅要求法院宣布"對等關稅"違法,還要求全面撤銷今年2、3月對華加征的20%"芬太尼關稅",換句話說,他們要讓特朗普的對華關稅政策全面歸零,這胃口,可真不小。
然而,法律程序往往比想象中復雜,目前特朗普政府面臨著整整8項相關訴訟,其中6起在國際貿易法院,2起在聯邦法院,這些官司能打多久?答案可能讓人失望,很可能要一路打到最高法院,而到那時,關稅談判或許早就塵埃落定了,畢竟,法律的車輪轉得再快,也未必跟得上政治的節奏。
經濟賬本算不平
這些州為什么要如此拼命地跟聯邦政府作對?答案其實很簡單,錢包受不了了。
以俄勒岡州為例,該州對華貿易額占其總出口的四分之一,特朗普的關稅大棒一揮,直接砸在了當地企業的心窩子上,更要命的是,中國的反制措施來得又快又準:對美商品加征最高34%關稅,暫停6家美企的對華出口資質,還加強了稀土等關鍵原材料的出口管制。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美國從中國進口的17種稀土元素中,超過70%都依賴中國供應,在全球稀土精煉領域,中國更是占據了驚人的92%市場份額,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沒了中國的稀土,美國的高科技制造業和軍工產業就像斷了糧的部隊,只能干瞪眼。
制造業回流的美好愿景?現實給了特朗普一記響亮的耳光,美國一線企業主莫爾森·哈特在長達5300字的文章中痛陳:即使加征54%關稅,制造業也不會回流美國,原因很簡單,在美國生產iPhone的成本比在中國加了關稅還要高,蘋果公司能設計iPhone,卻未必能生產所有組件,美國的工業級供應鏈嚴重不足,沒有零部件供應,再高的關稅也是白搭。
農業州的日子更不好過,中國選擇去阿根廷和巴西采購大豆、玉米,美國農產品出口訂單大批被取消。科技公司的財報顯示,單季度就虧了超過47億美元。半導體行業在4月中下旬庫存銷售速度比之前慢了差不多四分之一。
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后,是無數普通人的生計。工廠停工,農民滯銷,企業倒閉——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原本想要保護的美國制造業和農業,反而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州政府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造反才怪呢。但國內的麻煩還只是開始,國際上的風暴才剛剛拉開序幕。
國際博弈新格局
當美國12個州在法庭上跟聯邦政府撕破臉的時候,大洋彼岸的盟友們也開始坐不住了,這場關稅風波,已經從美國內政演變成了一場全球博弈。
加拿大總理卡尼的話說得最直白: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是對加拿大汽車業的"直接攻擊",作為美國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國,墨西哥更是首當其沖,兩國毫不客氣地祭出了報復性關稅:加拿大對1550億加元的美國商品加稅,墨西哥則對美國豬肉、乳酪、鋼鐵等商品征收5%至20%的關稅。
更戲劇性的是歐盟的反應,德國聯合26個歐盟成員國,計劃對總共950億歐元的美國貨物加征報復性關稅。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毫不客氣地批評關稅"損害歐美共同利益",德國汽車工業協會更是稱此為"對自由貿易的致命打擊",連日本首相石破茂都忍不住質疑美國"無差別打擊"的合理性。
這些數字聽起來可能有點抽象,但換個角度就清楚了:中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占據美國進口貿易總額超過40%,加上歐盟,這個比例能達到60%,特朗普這是要跟大半個世界開戰的節奏。
然而,最讓人意外的還是中國的反應。面對美國的關稅大棒,中國沒有慌張,反而穩扎穩打地祭出了組合拳,除了對等的關稅反制,更關鍵的是在產業鏈重構上下功夫。
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在這個關鍵時刻全面完成,這個時機選擇可謂相當巧妙,歷時近兩年、9輪正式談判的成果,在中美貿易關系持續緊張的當口宣布,無疑給了特朗普政府一記悶棍,東盟意識到了穩定對華貿易合作的重要性,美國的關稅政策反而成了中國-東盟合作的"加速劑"。
更讓美國頭疼的是,中國在關鍵原材料上的控制權,稀土出口管制一出手,美國多個行業的供應鏈立馬緊張起來,中國商務部的通告更是一針見血:任何執行或配合執行美國措施的個人和組織,都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這場博弈的結果已經初見端倪,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不得不承認:特朗普對美國企業因關稅而受到沖擊感到很"糟心",中美在日內瓦雖然達成了90天暫停加稅的初步協議,但特朗普不到10天就食言而肥,繼續對華為昇騰芯片進行全球封鎖。
結語
這場12州逼宮,表面是法律爭端,實質是利益博弈。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像七傷拳——傷敵八百,自損一千。
當各州為錢包跟聯邦對簿公堂,當盟友紛紛翻臉,當中國穩打反制組合拳時,貿易戰究竟誰在買單?
關稅能否重振美國制造,還是讓美國在孤立路上越走越遠?這爭議,一場官司解決不了。
這樣的博弈,誰是贏家?答案或許比想象中更復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