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扎西德勒”西藏網絡影像節征集活動期間,中國網策劃推出《我的光影西藏》系列專訪節目,邀請西藏影像領域資深從業者,跟隨他們的視角,探尋光影之中的魅力西藏;并請其分享創作心得,為廣大攝影愛好者在西藏的攝影創作提供參考。
本期嘉賓李冬,是一名職業攝影師、攝影講師、攝影博主,現任北京市朝陽區攝影家協會理事。在本次采訪中,李冬講述了他在西藏拍攝的經歷,分享了他眼中西藏的神秘壯美,變遷發展。
以下為采訪實錄——
中國網記者:李老師,您多次前往西藏,想必對首次進藏的經歷印象深刻。能否詳細談談您第一次前往西藏時的心情?以及您是如何與西藏結下攝影之緣的?
李冬:我第一次去西藏是在2012年,當時選擇了乘坐火車。因為是第一次去高原,感覺對自己是一個挑戰,所以不太敢坐飛機,選擇了更為穩妥火車。那次旅程令人難忘,全程長達43個小時,最終抵達念青唐古拉車站。到達高原時,內心充滿興奮。因為一路上很忐忑,怕自己有高原反應,但當我在海拔5000多米的火車站下車后,發現自己并未出現不適癥狀,所以很興奮很高興。在高原上呼吸到的空氣給我帶來的感覺和在平原上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從此以后我就愛上了西藏這個地方。
▲李冬工作照(受訪者供圖)
中國網記者:西藏一直以其神秘的魅力吸引著眾多攝影愛好者。在您多年的西藏攝影創作歷程中,一定有許多被這片土地打動的瞬間。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
李冬:最吸引我的當屬西藏壯美的風景,以及藏族人民的文化。在西藏,我們可以看見很多座海拔8000多米的雪山,這是在世界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景觀,也是攝影師夢寐以求的拍攝對象。
每次拍攝雪山,我都感受到大自然的震撼力量,仿佛與天地融為一體。
此外,西藏純凈的星空同樣令人震撼。我們在城市里生活時是很難看見那么純粹的星空的。尤其在海拔5千多米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這里的天氣澄澈,星空璀璨,跟在我們這些平原地區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樣的,這種景觀是可以給自己的心靈帶來洗禮和震撼的。
中國網記者:聽說您在西藏有許多難忘的經歷。在拍攝期間,有哪些故事讓您至今記憶猶新?
李冬:有一次,我受品牌邀請前往西藏拍攝。與以往不同,那一次我是直接飛往日喀則機場,從平原地帶直接抵達高原。而且下飛機后,就直接前往海拔4800米的地方開展拍攝工作。這樣的行程對于身體而言是巨大的挑戰,有些超負荷,盡管身體不適,但我還是咬牙堅持完成了拍攝任務。當天晚上,強烈的高原反應讓我疼痛難忍,一直在吐,幾乎無法入睡。第二天,我們又繼續前往海拔5600米的曲登尼瑪冰川,完成了另一組拍攝。對于自己來說的話,我覺得這次經歷對我的身心都是極大的考驗。
▲李冬攝影作品(受訪者供圖)
還有一回,我從拉薩出發,沿219國道前往(新疆)葉城。當時是2014年,這條公路還沒有那么完善,走的人可能也不像現在這么多,整條路基本上都是無人區,車輛行駛基本都要靠備用油箱。然而,這一路上所看到的,我感覺才是最“原始”的西藏風貌。這里人跡罕至,但是在公路的兩旁,能看到各種野生動物,比如藏野驢、藏羚羊,還有巖羊等等。這種在荒野之中自然生長的感覺,令我十分震撼。
中國網記者:您多次深入西藏創作,在這段持續觀察的過程中,有哪些具體的變化讓您切實感受到西藏這片土地的發展變遷?
李冬:我第一次去西藏是2012年,至今也有十幾年了,期間一共去過六七次的西藏。給我印象最深的變化是它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電力供應以及通訊信號覆蓋,以及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等等變化都很大。
記得第一次從拉薩自駕,前往納木錯還有林芝的時候,沿途的植被是很稀少的,經常會刮沙塵。但是這幾年我再去的時候,就會發現當地的植被覆蓋面積明顯增加,道路和河道的兩旁都種植了大量樹木,所以現在刮起風來的話基本上很難再看到沙塵了,空氣也更加通透。
對于攝影創作而言,這樣的變化十分有利。比如使用長焦鏡頭拍攝山景和野生動物時,通透的天氣能有效提升畫面的透視感,無論是白天拍攝野生動物、山峰,還是夜晚拍攝星空,都能獲得更好的效果。
▲李冬攝影作品《布達拉宮》(受訪者供圖)
這么多年來,西藏地區的基建和生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西藏人民淳樸的民風是始終未變的。在大昭寺、布達拉宮的廣場上,每天都可以看到很多西藏的民眾在那里朝拜、轉經,他們看起來非常的虔誠、淳樸,這也給我帶來了很深的心靈觸動。
中國網記者:展望未來,您在西藏有怎樣的創作計劃?
李冬:明年即將迎來馬年,我計劃前往西藏轉山。作為攝影師,我希望選擇一個比較特別的時機,我覺得在轉山路上如果有一些雪的覆蓋會更利于自己出片,所以我更期待能遇見一些小雪的天氣,相信那時去轉山的經歷會為我的攝影作品增添別樣的魅力。
【作品分享】
▲李冬攝影作品《颶風》
李冬:這張作品是《颶風》,拍攝于2022年,采用無人機拍攝完成創作。當時,我和幾個攝影師朋友同行自駕來到了阿里地區,為探尋獨特的拍攝視角,我們決定不走常規路線。通過地圖研究,我們發現在岡底斯山脈的腹地有一個地方叫帕龍錯,雖然能夠在網上搜索到帕龍措,但是鮮有攝影師涉足此地,這就激發了我們的探索欲,到不到單說,就是想過去看看。
出發前,我們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兩輛車都帶好了副油箱,備齊了物資,并提前把地圖下好。然后我們沿著車轍印和牧民道的軌跡,向岡底斯山脈腹地進發,大概用了一天半的時間到了這個地方。抵達不久,就突然看遠處出現一陣颶風。因為其實在阿里地區,極端的天氣是較為常見的。我們當時迅速停下車,接著就操控無人機捕捉了這段颶風。拍攝完成后,因颶風逼近,我們即刻撤離現場。
其實當時心情很忐忑,因為在無人區穿行的過程中,與常規道路的行駛體驗截然不同。在公路上行程與方向清晰可測,而在這個地方,根本不知道多久可以從無人區穿出去。懷著一種探索的精神,我們一路繼續往前開,歷時三天,我們從阿里南線成功穿越至阿里北線。這條路并非傳統意義上的通行道路,途中大多數是荒無人煙的區域,只有零星放牧的牧民。所以,最終我們沿著牧民小道穿越岡底斯山脈的時候,這種突破未知的經歷給我帶來了巨大的成就感。
作為攝影師,我熱衷于探索一些未知的領域。但其實在這個地球上,沒有被人探索過、未知的地方實際上已經是不多的了。我覺得我們能夠發現一條沒有人拍攝過的路線,對我而言,是一件無比自豪的事情。
▲李冬攝影作品《云頂仙境》(受訪者供圖)
李冬:這張照片拍攝于2022年,作品名字叫《云頂仙境》,這個大概是在下午的三四點鐘的時候拍攝的。之所以如此命名為《云頂仙境》,是因為畫面中遠處的雪山正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峰冷布崗日。雖然岡仁波齊在岡底斯山脈中聲名遠揚,但它并非山脈最高峰,冷布崗日才是這一山脈的制高點。在此之前,幾乎沒有攝影師涉足此地進行拍攝。
▲李冬一行在高原上更換車胎(受訪者供圖)
為了捕捉冷布崗日主峰的壯美,我們在行程中遭遇諸多挑戰。在無人區行駛時,車輛輪胎意外爆裂,我們在海拔高達5800米的地方體驗了給汽車換輪胎的經歷。這個經歷太難忘了,我們基本從下午持續到天黑才最終成功把輪胎換好。但是由于天色已晚,我們無法繼續前行,只能在兩輛車上過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我們繼續向山脈的腹地去探索,前往冷布崗日腹地的道路也是無人踏足的,沒有正規車道的,所以我們同樣只能沿著牧民留下的車轍印前行。在一望無際的高原上,我們找不到路的時候就操縱無人機升空去探索路線。經過了一整天的艱難探索,終于抵達了目的地,這個地方再往上走是完全沒有路了。在海拔約5800米左右的這個地方,不僅有巍峨壯美的雪山,還長著很多這種獨特的高山苔蘚,這種植被通常只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區,極具地域特色。所以在拍攝時,我將這些高原特有的植被作為前景,既展現了高原生態風貌,也作為海拔高度的天然標識,然后遠處雄偉的冷布崗日雪山則構成了畫面的核心部分。
這也是我很難忘的經歷,因為高原上的天氣是瞬息萬變的,我們剛抵達的時候還是藍天白云,待我們選好機位、調試好設備,剛過了興奮的截斷之后,就看到烏云迅速聚集了起來。在高原拍攝,攝影師深知必須抓住烏云來臨前的一點時間迅速完成拍攝。所以當我快速完成拍攝后,雨雪天氣馬上就過來了,我們只能迅速撤離。當拍攝結束準備返回的時候,天已經黑了,下山的路崎嶇難行,基本上走兩步發現找不到路就要停下車來,借助手電筒下車尋路。最終,我們平安順利地下車,這段充滿挑戰與驚險的拍攝經歷令我難以忘懷。
【作品分享】
▲李冬攝影作品《拉薩之光》(受訪者供圖)
李冬:這張照片我給它起名叫《拉薩之光》,因為在拍攝拉薩地標性建筑布達拉宮時,無論是藥王山還是在城市里,這些傳統的機位已經被廣泛使用,作品趨于同質化。因此,我突然萌發出從遠處捕捉拉薩全景,同時完整展現布達拉宮風貌的創作構思,這一想法也成為了我此次拍攝的一個“執念”。
為了尋找獨特的視角,當時我們也是通過看地圖不斷探索,最終發現一處山頂位置,能夠將以布達拉宮為中心的拉薩全景盡收眼底。當我們真正到這個地方確定拍攝地點之后,內心充滿了喜悅和期待。
在拍攝過程中,我選擇用長焦鏡頭,將遠處的山體納入畫面中。同時通過保留山體元素,以自然景觀作為背景,襯托出布達拉宮在拉薩城市中的宏偉氣勢。而且在拍攝時間上,我選擇了日落之后,城市燈光微亮的藍調時刻。這個時候相較于天完全黑下來之后的拍攝效果,此時此刻的光線能夠清晰地呈現布達拉宮初綻的燈光璀璨,同時也能夠細膩地保留城市建筑的細節,將拉薩獨特的城市風貌與光影魅力完美定格。
【創作建議】
▲李冬攝影作品《希夏邦馬》(受訪者供圖)
▲李冬攝影作品《云頂天宮》(受訪者供圖)
李冬:對于計劃前往西藏進行攝影創作的愛好者,我的建議是,在攜帶攝影器材時,除廣角鏡頭外,長焦鏡頭也必不可少。因為廣角鏡頭具有廣闊的視野,適合拍攝星空、近景以及宏大的自然景觀,能夠展現西藏廣袤天地的壯闊氣勢。而長焦鏡頭則能夠捕捉到廣角鏡頭難以企及的細節,無論是草原上奔跑的野生動物、天空翱翔的雄鷹,還是遠處巍峨的雪山,都能通過長焦鏡頭以獨特視角進行特寫拍攝,呈現出細膩而震撼的畫面效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