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23日,“第十一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在北京舉行。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教授康保銳(Berthold Kuhn)出席并演講。
演講中康保銳提到,中歐已經開展了一些與生物多樣性和氣侯行動相關的對話,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綠色話題可以探討,這些對于中歐雙方的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供應鏈的綠色發展,還有綠色融資等等這些領域。
他特別提到了化學品的管理領域,歐盟和中國是最大的化學生產方和消費方,歐盟建立了全面的監管體系,中國也要收緊對化學產品的監管,特別是進入新市場的監管。
同時,在綠色轉型的背景之下也有很多挑戰,比如說碳邊境調節稅,從歐洲的角度來說它的設計并不是為了懲罰,而是要鼓勵全球在排放標準方面取得一致。“我們不是要抑制全球經濟發展,而是用這些工具來推動透明度和可預測性。”
此外,在方法論方面的對話,比如說碳足跡或者是重要材料如鋰、稀土等等的可追溯性,都可以有利于生產者和消費者。康保銳表示,像這樣的合作不僅僅可以帶來經濟價值,也可以推動信任的建設,這說明基于規則的參與可以帶來雙贏。
他指出,在綠色部門可以提供就業機會,可以推動環境的改善,也可以提升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歐洲相信戰略開放,支持體系的彈性,同時也希望能夠推動貿易和技術的發展。同時,希望有些領域應該免于一些政治和安全化的過度考量,他認為,過度安全化是不利的,對很多部門都不利,也影響到綠色部門。
康保銳還指出,綠色發展和清潔能源的發展也在深化,中國和歐洲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綠色汽車電池,還有AI和量子計算等等。“競爭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也歡迎這些競爭,但是戰略競爭不會阻止戰略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