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當地時間5月22日,美國國務院正式宣布:將在下月對蘇丹實施新一輪制裁,理由是“蘇丹政府在2024年使用化學武器”。這一決定一經公布,立即在國際社會激起廣泛關注與爭議。這并非蘇丹沖突首次遭到外部制裁,但“化武”這一指控無疑大幅提升了事件的敏感度與復雜性。此舉不僅將令蘇丹當前本已危如累卵的局勢更加動蕩,也意味著美國在非洲之角的戰略博弈,正逐步走向強硬、公開與直接干預的階段。
蘇丹自2023年4月爆發軍政府與準軍事組織“快速支援部隊”(RSF)之間的武裝沖突以來,全國迅速陷入全面內戰。該國內部既有權力斗爭的積怨,也受長期經濟困境與部族對立影響,戰火波及首都喀土穆、大量基礎設施被毀、百萬人流離失所,聯合國估計已有超過一萬人死于沖突。就在外界期盼和平談判重啟之際,美國這一制裁決定猶如重錘,再度撕裂了本就脆弱的和平可能性。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塔米·布魯斯在聲明中指出,經過調查,美方“已確認蘇丹政府在2024年的交戰中使用化學武器”,并稱這是“不可接受的違反國際法行為”。制裁內容包括禁止大部分對蘇出口、凍結與美國信用系統的合作、取消貿易融資等。這意味著蘇丹政府將在國際金融與貿易體系中被進一步邊緣化,同時也將失去一部分重要的經濟與技術來源。
然而,問題在于,美國政府至今未公布所謂“確鑿證據”,也未透露化學武器的種類、使用地點或傷亡數據。這種“定性先行、證據滯后”的外交模式,不禁令人想起伊拉克戰爭前夕的小布什政府所使用的論調。當年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謊言,最終被證明是蓄意誤導,但戰爭卻早已釀成,不可逆轉。
在蘇丹的現實情境中,“化武指控”極有可能被政治化利用。首先,蘇丹政府的確在軍事上處于相對弱勢,其控制力大多局限于東北部地區,而RSF在西達爾富爾等地仍具極強戰斗力。如果確有化武使用,其動機與后果為何,沒有獨立調查的全面資料,難以說服國際社會全面接受美方單方面的判斷。
美方選擇在此時宣布制裁,顯然不僅是道義上的反應,更是戰略布局的體現。在以色列-加沙戰爭尚未平息、美伊關系持續緊張之際,非洲之角日益成為各方角力的前沿地帶。蘇丹地處紅海西岸,控制著通往非洲腹地的關鍵航道和貿易節點,其穩定與否直接影響埃及、沙特乃至中國等多國的能源和安全布局。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對蘇丹政權的打擊,難免被解讀為一次“地緣干預”,而非單純的道義裁決。
蘇丹局勢早已不是簡單的“國內沖突”。RSF在過去一年中獲得大量境外支援,其與阿聯酋之間的關系一度引發西方媒體質疑,而蘇丹政府則尋求埃及與俄羅斯的支持。再加上中國在蘇丹擁有重大基礎設施投資與石油權益,局勢之錯綜復雜,遠非表面能解。
那么,美國的制裁真能“迫使蘇丹遵守國際法”?恐怕結果未必盡如人意。首先,此類制裁往往對掌權者影響有限,反而加劇普通民眾的生活困苦。蘇丹本就面臨嚴重的人道危機,貨幣崩潰、糧食短缺、醫療系統癱瘓。在制裁陰影下,國際援助的通道進一步受限,苦果仍將由底層人民承擔。
其次,美方強行將“化武使用”標簽加諸于交戰一方,可能迫使蘇丹政府全面倒向其他陣營。在“你不是朋友就是敵人”的冷戰式二元思維下,美國此舉或許反而削弱自身在非洲的長期影響力。要知道,非洲國家普遍對“大國強權干預”抱有警惕,特別是在利比亞、敘利亞等前車之鑒之后,對“人道干涉”之名行政治清算之實的行為極其敏感。
這也引出更深層的命題:當世界多極格局日趨明顯,是否仍能允許美國以單邊制裁塑造道德秩序?當今世界并不缺乏人權災難與戰爭罪行,烏克蘭、加沙、也門、剛果,哪一處沒有大量平民死亡、基礎設施遭毀?若美國真心維護國際法與人道精神,是否也應同步追責其盟友?為何一些國家動輒遭遇制裁與軍事打擊,而另一些則被“選擇性失明”?
不容否認,蘇丹沖突之慘烈、人道局勢之惡劣,已遠超人類底線,任何使用化學武器的行為都應遭到國際譴責。但審判必須基于獨立調查,而非大國自身的政治判斷。制裁也應有明確目標與可驗證的成果,而非僅為選舉年制造“強硬形象”的工具。
當美國再次舉起制裁大棒,我們應追問:這是為了蘇丹人民,還是為了華盛頓自己的外交劇本?而蘇丹人民,也許最不需要的,正是又一場以“正義”之名發動的地緣豪賭。
這場制裁風暴已然吹起,下一步是外交孤立、軍事介入,還是另一次“顏色革命”?美國不會說,但蘇丹已然再無退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