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大街舉著手機拍菜單的人,比蒼蠅館子的顧客還多。探店短視頻泛濫的背后,藏著一場普通人的生存博弈——這年頭,拿手機拍菜比炒菜賺錢快。
一、商家需要“數字吆喝”
餐飲老板們發現:
雇個主播拍3條視頻,比花8000塊登本地美食榜管用
倒閉前的最后掙扎,找主播拍“老板含淚打折”能續命三個月
新店開業必須湊夠20個主播,不然美團都搜不到
火鍋店老劉試過發傳單、做團購,最后靠主播拍“服務員跳舞上菜”視頻,排隊排到半夜。他說:“現在開店可以沒廚師,不能沒手機支架”。
二、普通人抓住“零成本商機”
探店成了草根逆襲快車道:
失業大叔:原出租車司機專拍深夜路邊攤,接代駕廣告月入2萬
退休大媽:廣場舞領隊轉型拍老年團餐探店,旅行社主動送分紅
學生兼職:拍學校周邊小吃攤,畢業時手握百家店鋪資源
修車師傅老周改行拍汽修店探店,專曝“保養陷阱”,現在開店老板得排隊請他“說好話”。
三、觀眾沉迷“二手體驗”
年輕人既想嘗鮮又怕踩雷:
工資5000的敢看人均500的日料店
減肥中的看著吃播就當自己吃過
異地情侶靠探店視頻“云約會”
白領小林每周看30條探店視頻,實際只去得起沙縣小吃。她說:“看主播被宰,比自己去冒險劃算”。
泡沫下的生存戰
當一條街有50個主播在拍同一家店:
新店開業紅包從300漲到2000
主播開始編“老板女兒私奔所以打折”的狗血劇情
觀眾學會反向偵查:“說缺點的才是真探店”
烤魚店老板老吳苦笑:“現在不是拼口味,是拼誰家探店視頻演得真”。
探店狂潮像極了當年的共享單車——人人都能騎,但最終站住的沒幾家。記住:當菜市場大媽都舉著手機拍鹵味攤時,這個賽道的盡頭,可能只剩手機電量和胃藥銷量在攀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