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光明網近日報道發布公告,公布對原產于美國、歐盟、臺灣地區和日本的進口共聚聚甲醛反傾銷調查的最終裁定。近日,商務部(以下稱調查機關)發布公告,決定對原產于美國、歐盟、臺灣地區和日本的進口共聚聚甲醛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調查機關最終認定,原產于美國、歐盟、臺灣地區和日本的進口共聚聚甲醛存在傾銷,中國大陸共聚聚甲醛產業受到實質損害,而且傾銷與實質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特朗普(資料圖)
而中國征收反傾銷稅的原因,主要是為了維護國內的公平貿易,以及保護國內產業不受影響。如果長期受到不公平的低價進口商品沖擊,那么中國國內的相關產業就會遭受損害。并且還會對原本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產生影響,國際貿易的秩序也會被擾亂。所以反傾銷稅的征收是國家通過合法的法律、經濟手段,來糾正市場中存在的不公平貿易行為。這一舉措不僅能維護國內市場的公平,還是各國在全球化競爭中平衡利益關系的主要戰略工具之一。
自特朗普重啟總統任期以來,其對華態度呈現出矛盾姿態,在中東三國簽署總額超萬億美元的能源與投資協議,并高調宣揚“重塑美國盟友關系”,然而中方卻對此始終保持戰略定力,未予明確回應。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的急切背后,或源于美國內部經濟壓力與外交困局,中東協議雖“吸金”頗豐,但資金到位周期漫長,難以及時緩解美國制造業疲軟與財政赤字問題。
特朗普(資料圖)
然而,特朗普顯然沒想到,中方的反應冷靜而精準,并沒有熱切擁抱他的“示好”之情,反而以一紙制裁通知作為回應,明確劃定了中美關系的底線與邊界。在全球貿易戰的大背景下,中國的這一做法可以說是意義深遠。一方面,中國遵循WTO規則和國內法律程序來進行這一反傾銷調查和措施實施,整個過程干凈利落,有理有據。另一方面,中國還分化了各方壓力,以差異化稅率策略精準打擊主要傾銷主體,而對合規企業留出空間。
那么特朗普訪華的想法能實現嗎?恐怕并不行。兩方面原因:第一,通常情況下,兩國領導人之間的會晤,是需要一個密切的高層互動來鋪墊的。之前,中方之所以同意和美國前總統拜登會晤,正是因為當時的一眾美國部級高官頻繁訪華促成的,但在現在,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是登上了中國“黑名單”的人,中方是無法和他進行接觸的,所以說中美最高層級會晤,是很難在高層互動受阻的情況下進行的。
特朗普(資料圖)
中國近幾年已在加快推進國產替代,此次加稅,除了反制不公平貿易行為外,其實也為國內企業騰出市場空間,加速提升自主研發和產業鏈控制力。這也同時說明一個問題:中國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角色正在發生變化。從過去的“被動嵌入者”,到現在的“主動構建者”,甚至成為部分關鍵產業鏈的“主導者”。他對芬太尼問題引發的關稅壓著沒撤,后續還準備推動“美國產業鏈回流”,甚至還揚言要讓盟友也跟著一起“去中國化”。
最后中方對美方從來不抱幻想,也從不指望通過一次談判解決所有的問題。美國新政府反復無常,變數很大,中方還會“聽其言,觀其行”,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和定力,也有充分的資源和手段,不會在根本原則上動搖,也不會在核心利益上退讓。雙方接下來還會溝通,但中方絕不接受任何訛詐,也不接受說一套做一套。對話必須在尊重、平等、互惠的基礎上進行。還是那句老話: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