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援引路透社報道,歐盟27國與英國宣布對俄羅斯實施新一輪制裁,涉及能源、軍事及金融領域,189艘俄“影子艦隊”船只被納入制裁名單。這一行動被視為對俄羅斯的極限施壓,而普京當天作出的回應,瞬間引發全球輿論震動。
此輪制裁堪稱歐盟對俄“影子艦隊”規模最大的一次打擊。根據歐盟理事會公告,這些船只將被禁止停靠歐盟港口并接受相關海事服務。英國則以“信息戰”為由,對部分俄個人和機構實施資產凍結與旅行禁令。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歐盟制裁的俄船只總數已達342艘。
普京資料圖
面對西方的圍堵,普京展現出強硬姿態。他在當天的會議上明確表示,俄方將采取反制措施維護國家利益,并強調“俄羅斯不會在壓力下屈服”。值得注意的是,普京特別提到將與中國保持密切溝通,透露俄方在俄烏談判中的所有細節均已向中方通報。這一表態被外界解讀為俄羅斯在戰略上對中國的高度信任。
制裁對俄羅斯經濟的影響呈現復雜態勢。盡管歐盟試圖通過打擊能源出口削弱俄財政,但數據顯示,2024年俄羅斯原油出口量不降反升,日均超300萬桶,創下歷史新高。不過,制裁的副作用也在顯現。2025年第一季度,俄羅斯民用工業產出月均下降0.8%,建筑材料產量單月跌幅達1.1%,通脹率仍維持在10%以上。普通民眾生活受到沖擊,實際工資連續18個月負增長,貧困率從2022年的15%飆升至30%。
普京資料圖
在軍事領域,俄羅斯展現出驚人的適應能力。烏克蘭《24頻道》曝光的數據顯示,俄戰術導彈武器公司的Kh-101巡航導彈年產量從2021年的56枚激增至633枚,增長幅度高達1030%。為實現這一目標,全俄12家軍工企業實行24小時三班制生產,并建立“灰色供應鏈”突破技術封鎖。這種“數量即質量”的策略,使俄軍能夠維持每周3波次、每波40枚的導彈打擊節奏。
國際社會對制裁的反應呈現明顯分歧。美國在此次制裁中選擇置身事外,特朗普明確表示“美國不會對俄施加新制裁”,仍將希望寄托于外交斡旋。這一立場與歐盟形成鮮明對比,暴露出北約內部的裂痕。歐洲智庫專家指出,制裁并非“靈丹妙藥”,俄羅斯總能找到規避途徑,且缺乏美國配合的制裁實際效果存疑。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歐盟一邊指責中國企業“助俄”,一邊卻在2024年從俄進口價值180億歐元的液化天然氣,同比增長15%。
石油資料圖
中國在此次制裁中也成為間接目標。五家中國企業因“涉嫌向俄提供軍民兩用設備”被列入制裁名單,香港一家游輪公司也因運輸俄能源產品受到牽連。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強調,中方始終堅持和平中立立場,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單邊制裁。事實上,中俄正常經貿合作已多次遭遇西方無理指責,但雙方貿易額在2024年仍逆勢增長,其中俄羅斯對華石油出口量從每年1000萬噸提升至1250萬噸。
這場制裁與反制的博弈,本質上是國際秩序重構的縮影。歐盟試圖通過經濟手段迫使俄羅斯讓步,卻忽視了能源市場的復雜性與俄羅斯的戰略韌性。普京的反制措施不僅鞏固了中俄合作,更通過軍事產能的提升展現了持久戰的決心。隨著美國在俄烏問題上的立場轉向,歐洲的“制裁疲勞”與俄羅斯的“抗制裁能力”之間的較量,或將重塑未來的地緣政治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