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7年時間,特朗普再次對華為下手之后,其脅迫效果已經初見成效,第一個對美妥協的國家已經出現。對于這一現象,中方早有所料,不過這次事先的警告已經落地,就看他們該怎么選擇了。
據彭博社等多家媒體報道稱,馬來西亞通訊部副部長此前宣布該國已經啟動AI基礎設施計劃,預計在2026年成為東南亞首個在國家層面部署華為“昇騰GPU驅動AI服務器”的國家。不僅如此,她還表示會引入中國初創企業深度求索的AI模型。
話音剛落,該名副部長辦公室就撤回了相關說法,也并未解釋相關原因。
白宮AI顧問薩克斯很快就表示稱:“正如我所預料,中國完整AI體系已經出現”。此前,薩克斯表示應當向國際市場投放大量美國所生產的AI硬件,并設置防火墻,在東南亞與中東等地區與中國供應商競爭數據中心的市場。
比如,特朗普的中東之行就給英偉達提供了一大筆先進制程芯片的訂單,但其CEO黃仁勛并沒心滿意足,在臺灣地區的隱約表態還是希望能盡快返回中國市場,這對于保持美國競爭力至關重要。
不過,具體到馬來西亞是否對華為出手而下判斷,還為時尚早。因為就華為方面透露出的消息顯示,該國還沒有大規模采購華為基礎設備的計劃,這可能就是該名官員的“口誤”,為時尚早的透露了戰略計劃,又恰恰趕上了美國濫用“長臂管轄”要制裁華為的檔口。
這倒是給中國以及世界上多數國家提了個醒,未來基于AI技術的大規模基建計劃是大勢所趨,而中美兩國又恰恰在該領域齊頭并進,對比其他國家都是斷崖式領先。
在這種情況下,選用哪個國家的設備不僅決定著未來AI戰略的發展走向,還意味著政府的站隊立場。
比如俄羅斯、伊朗要啟動相應計劃,毫無疑問會選擇中國,也只能選擇中國。可選擇美國的國家會有哪些?
如果是拜登政府,或許還有不少國家會動心思,畢竟對他國的“侵略性”念頭還不太強,可如今換成特朗普,各國就要仔細掂量一番了。
比如加拿大就要提防被進一步吞并,若把科技革命的“命根子”交出去,以后還不是任人擺布?歐洲國家與日韓也有相同顧慮。
其次便是東盟與中東國家,原先夾在中美博弈間的位置還不算太尷尬,可現在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少,未來的形勢恐怕會更加嚴峻。
不過,這次中國并沒有選擇隱忍,而是主動反擊。中國商務部早有言在先,任何針對中國企業不合理的制裁、限制,都會違反《反外國制裁法》,將依法進行反制措施。
對美國的依法反制,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情,然而對那些愿意附和美方,對中企進行無理制裁的國家,也要準備好“重拳出擊”。
霸權秩序正在瓦解,多極秩序正在構建,多數國家都需要提前做好思想準備,若還按照陳舊思維對霸權干涉無動于衷,勢必會成為“殺雞儆猴”的棄子。反之,如何在大國博弈間作出取舍,才是各國政府能完成戰略自主的新時代使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