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5月22日,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年度大會上,世衛總干事譚德塞一度哽咽、幾乎落淚。他站在聯合國最權威的講壇上,不帶憤怒,不講譴責,只用最赤裸的語言發出一個請求:“我懇請以色列展現仁慈。”而讓人刺痛的是,他喊出的不是政策建議,不是外交措辭,而是人類在苦難邊緣的哀鳴。這一幕不僅是國際社會的道德寫照,更是以色列當前在加沙政策赤裸展現的反人類輪廓。
“我能聞到硝煙,我能聽見聲音,因為我患有創傷后應激障礙。”這不是一名幸存者在戰爭博物館的陳述,而是世界衛生組織掌舵者在面對現實政治冷漠時的心理崩塌。他回憶起自己童年在埃塞俄比亞戰爭中的記憶,也以此呼應今天加沙孩子的處境,區別只在于,一方被全世界保護,另一方被整個西方世界拋棄。
以色列對加沙的軍事打擊已經進入持續第三個月。人道援助幾乎被完全阻斷,基礎設施癱瘓,飲用水、電力、醫療資源幾近歸零。從3月2日開始,以軍對加沙的全面封鎖使得超過200萬人陷入生存極限之中,聯合國統計顯示,加沙每1000名兒童中有超過600人因營養不良與創傷感染被迫接受“非完整治療”,而這還是在醫院系統幾乎崩潰的情況下得出的數據。
而今,聯合國終于在本周艱難啟動了90輛援助卡車的入境分發,卻顯得格外諷刺,這是整整80天以來的“首次大規模人道輸入”,而在這段時間里,以色列卻不曾停止一次空襲、不曾暫停一輪圍困、不曾展現哪怕一絲所謂的“仁慈”。
以色列方面仍在持續使用“人質未釋放”作為維持軍事行動的合法性依據。內塔尼亞胡在5月21日公開表示,以色列愿意考慮“臨時停火”,但前提是哈馬斯必須“先釋放所有被扣押者”。這套話術聽起來是理性談判,實際上卻是在用人質問題為系統性懲罰整個加沙平民鋪設道義偽裝。人道主義危機正在被以政治條件包裝成“合法代價”。
譚德塞沒有采用任何外交辭令。他沒有重復“和平進程”“兩國方案”之類的聯合國慣用語匯。他用了最樸素的人類語言,“把食物武器化是錯的,把醫療用品武器化同樣是錯的”。而就是這兩句話,構成了對當前以軍行為最直接、最真誠也最具道義沖擊力的批判。
以色列會聽進去嗎?顯然不會。從近幾輪軍事行動來看,內塔尼亞胡政府的目標已經不僅限于“打擊哈馬斯”,而是對整個加沙地帶實施持續性物理摧毀與生存壓制。這種摧毀不是象征性的,而是連土壤、水源、嬰兒奶粉和疫苗都一并斷供的結構性毀滅。
而西方國家對此的態度,仍然是“表達關切”。5月19日至21日,法國、加拿大、英國和歐盟陸續對以色列擴大地面進攻提出反對意見。但反對歸反對,行動在哪里?制裁在哪里?約束在哪里?在烏克蘭戰場,俄羅斯每多推進十公里,西方就能加碼十輪金融制裁;而在加沙,尸體成堆,兒童在斷水斷藥中死去,西方的反應只是“敦促冷靜”。
這種赤裸裸的雙標,正在讓國際法體系與道義機制迅速崩塌。譚德塞雖然哭了,但西方主流政權連哭都懶得假裝。在他們眼中,“以色列的安全”天然值得被保護,而“加沙人民的生存”則可以作為邊角代價被犧牲。這種邏輯下,不僅加沙人民被犧牲,國際秩序本身也被犧牲。
而最令人窒息的,是譚德塞最后那句話:“呼吁和平其實符合以色列自己的利益。”這句話本該是常識,但在今天的國際政治中,卻成了無人響應的孤勇。和平不再是主流戰略,而被定義為一種軟弱退讓。而戰爭,哪怕是對無辜平民、嬰兒和醫生的戰爭,也被包裝成“國家防衛”。
當一個本應由醫療專家領導的機構負責人,被迫站上講臺哭喊人類底線;當一個擁有諾貝爾獎光環的聯合國子機構,竟然要以“請你不要用食物當作武器”這種話向成員國苦求,這場悲劇就已經不再是單一地區沖突,而是文明共識的總崩潰。
譚德塞一個人的哭泣,無法換回一個孩子的奶粉、一個病人的急救藥、一個家庭的完整生還。但他的哭泣讓全世界都看到,在當今的國際秩序中,說出人話,是多么稀有而奢侈的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