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黑命貴”曾經將整個美國撕裂,它所帶來的破壞和影響至今仍讓每個美國人記憶猶新,但5年后的今天,人們又為了支持以色列還是巴勒斯坦爭得難解難分,“猶命貴”成了擺在特朗普面前的一道難題,它還會撕裂美國社會嗎?
21日,兩名以色列駐美國大使館工作人員被槍殺,據稱兩人還是情侶關系
5月21日晚上的華盛頓,夜晚本該寧靜。但一陣槍響,把美國社會那層本就單薄的遮羞布撕了個粉碎。
地點是在猶太博物館門口,時間是一場以色列大使館活動剛剛結束之后。兩名以色列使館工作人員還沒來得及走遠,便被人近距離爆頭。槍手被擒時高喊一句話:“自由巴勒斯坦!”而他的身份,也讓不少人傻了眼——不是街頭混混,也不是宗教狂熱分子,而是個受過高等教育的30歲青年。
這事剛炸開鍋,特朗普政府就迅速“甩鍋式”下狠手,宣布暫停哈佛大學的國際留學生招生,理由竟是:打擊校園反猶言論,捍衛國家安全。
民眾悼念遇難者
一邊是血案現場,一邊是高校禁令,美國這出“巴以之殤”劇,愈演愈烈。
別看這起槍擊案只是發生在博物館門口,它背后是一連串的火藥桶已經冒煙。案發前幾個小時,以軍在約旦河西岸又一次“誤傷”了多國外交使團,搞得國際社會一片嘩然。
以色列方面立馬跳腳,常駐聯合國代表痛斥這起槍擊為“赤裸裸的反猶恐襲”。美國方面當然也不敢怠慢,FBI、司法部長、聯邦檢察官全體出動,一副“誓要伸張正義”的架勢。但問題是,這起槍案,早已不只是“刑事案件”那么簡單——嫌犯喊出的那句口號,讓這件事染上了最難處理的顏色:政治。
你看,美國街頭游行開始站隊了:一邊高舉以色列國旗,一邊揮舞“自由巴勒斯坦”的標語牌。社交媒體更是炸成鍋,有人把槍手當“恐怖分子”,有人卻喊他是“反抗者”。至于哈佛那邊,學生群體直接爆炸了,尤其是國際生,人人自危。來自中國的李同學吐槽說:“我們是來上學的,不是來背鍋的。”一語戳破虛偽和平表象。
美國大學生舉著巴勒斯坦國旗進行反以游行
而特朗普這波操作,怎么看都像是“政治投喂”——專門投給親以選民吃的。他明知道哈佛是個風向標,砍它就是砍抗議的根。但這招看似雷霆,實則玩火。哈佛學生罵他“獨裁”,移民律師說這禁令“史無前例”,連中間派都開始質疑:你這是管反猶,還是在搞政治清洗?
更魔幻的是,美國現在的巴以討論,已經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徹底撕裂。誰支持以色列就是“文明捍衛者”,誰支持巴勒斯坦就被扣上“反猶恐怖分子”大帽子。你說句話都得看立場,生怕哪邊不高興。但一個國家要是連表達觀點的自由都容不下,還拿什么說自己是“自由世界燈塔”?
其實,這一切都不是突發。早在去年巴以沖突激化時,美國各大高校就成了火線前沿。哈佛、哥大、斯坦福,全都成了“意識形態戰場”。當時就有人預言:如果政府出手打壓,風暴才剛剛開始?,F在看來,一語成讖。
特朗普是堅定的以色列支持者
特朗普想靠強硬政策止住這股潮流,但他忘了,這不是抓幾個人、封幾所學校就能解決的。真正讓人憤怒的,不是槍手的子彈,而是這個國家看問題的雙標:對以色列的保護到了“猶命貴”的地步,對巴勒斯坦的苦難卻選擇性失明。
美國不是第一次被分裂撕裂,但這一次,如果處理不好,巴以沖突可能成為壓垮美國內部團結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槍驚魂,一禁掀浪,美國正走在自己畫下的裂痕上,左右搖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