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23日訊(記者 楊秀峰)“當前春灌已近尾聲,全國累計灌溉供水463億立方米,灌溉面積近4億畝,其中5320余處大中型灌區充分發揮抗旱保灌主力軍作用,累計灌溉面積近3億畝,實現灌區里無旱相,為保障夏糧豐收提供了堅實水利支撐。”5月23日,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司長倪文進在水利部舉行的“抗旱保灌及龍舟水防御工作情況”新聞通氣會上表示。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國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11%,江河平均來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3成。特別是西南地區去冬以來、北方冬小麥主產區3月以來降雨持續偏少,疊加高溫大風天氣,土壤失墑加快,耕地受旱較常年同期略偏重。
倪文進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春播糧食面積占全年一半以上,確保春播及越冬作物時令灌溉需求,是全年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的基礎支撐。水利部春節后立即啟動旱情研判,針對山西、湖北等 8 省區啟動干旱防御 Ⅳ 級應急響應,并派出 10 個工作組奔赴一線。
一是科學調度保障水源。針對局地旱情,今年黃河中上游水庫累計向下游補水66億立方米,長江上游水庫群累計向下游補水380億立方米,全力保障灌區和下游沿線城鄉用水。陜西針對關中地區旱情,通過加大引黃引渭水量,在供需極不均衡的情況下,盡量采取短頻少灌方式,為緩解旱情爭取時間,保障關中平原冬小麥3—4次用水。山西通過加大黃河、汾河引水量滿足下游灌區用水、部分地區開啟機井補充灌溉。
二是加快補齊灌排設施短板確保供水無虞。去年中央投入1000多億元實施了1300多處灌區現代化建設與改造項目。各地搶抓時機開展冬春修,加快完成灌區項目和災毀灌排工程修復,解決渠道輸水不暢、卡點堵點問題,補齊灌排體系短板,4257處重點水毀水利設施基本完成修復,今年春季農業生產中已發揮效益。比如,河南人民勝利渠灌區通過實施現代化改造,骨干工程輸配水條件大幅提升,骨干渠系水利用系數由0.536提高到0.609,灌溉周期平均縮短8天。陜西港口抽黃灌區完成華陰支渠續建工程,實施管道灌溉,春灌期間確保大春作物喝上了“定制水”。
三是堅持“四個精準”實施科學灌溉。建立受旱區域大中型灌區灌溉保障情況臺賬,指導地方逐灌區摸排冬小麥等作物所處生育期、需水量、灌區可供水量,待播地缺水缺墑情況,以旬為周期滾動預測作物時令灌水需求,結合水源及預期來水情況,分析研判未來供水保障能力,提前做好水源調度。堅持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指導農戶根據灌溉方式科學合理灌溉,告知什么時候灌、一次灌多少水。充分利用數字孿生灌區先行先試成果,通過信息監測感知、優化調配水資源,做到精準灌溉。比如,今年冬小麥主產區受旱較為嚴重的河南、陜西、山西等省386處大中型灌區累計灌溉2713萬畝,灌水量超過30億立方米。
“眼下,已進入了夏收、夏種、夏管的‘三夏’農忙模式,全國冬小麥由南向北進入成熟期。西南麥區麥收接近尾聲,長江中下游麥區、華北和黃淮海麥區已開鐮。”倪文進表示,水利部將抓實抓細農業生產水利保障各項措施落實,堅持旱澇同防同治,提早安排部署。一方面,密切關注旱情發展動態,強化抗旱水源統一調度和管理,另一方面,超前做好防汛排澇準備。全力服務好“三夏”生產。
(責任編輯:李冬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