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4年前,長沙街頭那輛黑色靈車嗎?
車頭擺著1把金燦燦的稻穗,沿途百姓追著車喊,"袁爺爺一路走好"。
昨天我刷到一條視 頻,外賣小哥把剛取的餐,放在袁老墓前,餐盒上貼著紙條:"這是您給的米飯,趁熱吃。"
可就在同一天,上海某網紅餐廳里,2個姑娘把半碗米飯,倒進垃圾桶:"碳水炸dàn要人命啊!"
服務員小聲提醒,浪費糧食不好,她們翻著白眼說:"又不是吃不起,袁隆平不就是讓我們,吃飽了撐的嗎?"
這話聽得我心驚肉跳。
現在的年輕人,怕是不知道,1942年,河南大饑荒,5斤大米就能,買一個黃花閨女。
當年袁老,在湖南農校教書時,見過餓死在路邊的母 子3人。
母親懷里揣著的不是金銀,是半塊發霉的樹皮。
他蹲在湘江邊哭到嘔吐,34塊錢工資,全塞給逃荒的人,人家卻擺擺手:"我們要糧票,不要錢。"
有人刷短視 頻,總愛說"袁隆平讓你們吃太飽",可你們知道嗎?袁老第一次,看到這個梗時,手抖得連茶杯都拿不穩?
他喃喃自語:"你們這些伢子,沒挨過餓啊..."
2018年,那張"袁隆平摸豪車"的照片,讓全 網鍵盤俠集體開懟。
可他們沒拍到后續。
89歲的老人,觸電般縮回手,轉頭對助理說:"太貴了,我們搞科研的用不著。"
他這輩子蕞貴的車,是2013年買的國產代步車,8萬塊,還沒明星婚禮上一束玫瑰花值錢。
去年有個00后博主,去袁老故居直播,舉著手機沖進別 墅區。
結果3000盆水稻苗,讓他傻了眼,噴泉池里泡著的不是錦鯉,是耐鹽堿實驗稻種。
看門大爺說,老人臨走前3天,還在記錄數據,本子上寫著:"這里改成試驗田,能多養活5口人。"
你們知道,雜交稻怎么來的嗎?
1968年5月18日深夜,袁隆平打著手電筒,在臭水溝里扒拉了一整晚。
白天剛被人,惡意毀掉的700株秧苗,最后只找回5根幸存的。
助手尹華奇,左眼被武斗的流彈打穿,還死死抱著種子箱喊:"你們要命就拿去,別動我的稻種!"
1999年,有專家斷言,"雜交水稻畝產,突破700公斤是不可能的",70歲的袁老,直接住進海南基地。
有次臺風把試驗田毀了,他在泥漿里,趴著找殘存的稻穗,找到3株時,像個孩子又哭又笑。
后來這3株"劫后余生"的稻種,養活了山東整整3個縣。
袁老臨終前,有個紀錄片,拍到震撼一幕:91歲的老人,掛著氧氣罩,顫巍巍地在病歷本上畫稻株結構圖。
護 士要收走紙筆,他急得方言都蹦出來:"莫收咯!這是要給海南基地寄去的..."
逝世前2個月,視 頻會議上,他突然撐著桌子,顫顫巍巍站起來:"沙漠稻今年必 須,突破500公斤!"把屏幕對面的年輕人嚇出眼淚。
現在刷短視 頻,經常看到網紅,用他研發的大米做"碳水挑戰"。
某主播10分鐘,吞下30碗米飯,彈幕都在刷"666"。
可這些人不知道,中國人每年倒掉的,3500萬dūn糧食,夠2億人吃1年。
更魔 幻的是,某綜藝讓明星玩"饑餓游戲",通關獎勵居然是,人均萬元的日料!
這桌飯錢放在1942年,能救活一整個村子的命。
昨天看到個催淚的帖子。
長沙出租車司機說,每年秋天經過試驗田,總感覺袁老,還在田埂上溜達。
有次他載客路過,乘客突然指著天空喊:"看!袁隆平星,和稻穗星,連起來了!"
后視鏡里,晚風拂過萬畝稻田,金浪一直翻滾到天際線。
4年前,袁老走的那天,湖南長沙的菊花賣空了,供不應求。
有個老人家,蹲在醫院門口,從袋子里倒出自家剛打的新米,一粒一粒擺成"米"字。
警 察過來勸他離開,老人抹著眼淚說:"餓死人的年頭,他讓我們村36個娃沒少1個..."
4年前,靈車經過長沙主干道時,有個白發老人追著車跑,懷里緊緊抱著一鍋,剛煮好的白粥。
之前看到袁老團隊的消息:迪拜沙漠里,種出的海水稻豐收了,畝產超過500公斤。
阿聯酋酋長,親自揮動黃金鐮刀,突然轉身對翻譯說:"請告訴中國朋友,這不是奇跡,是科學。"
寫到這里,我翻出袁老2019年的采訪視 頻。
記者問他:"您90歲了,蕞在意什么?"
老人指著窗外,綠油油的試驗田,笑得滿臉皺紋都在發光:"我的雜交稻。"
那些說,"袁隆平讓我們吃太飽"的年輕人,請看看這些數字:
他培育的稻種,每年多養活8000萬人;
全球40多個國家,種著雜交水稻;
90歲生日蛋糕,是稻穗形狀的;
臨終前,病床邊的遺物,是3個稻穗標本。
現在終于明白,為什么袁老走的時候,身上蓋的是五星紅旗。
這抹紅色底下,藏著:
1942年,啃樹皮的少年;
1960年,喝鹽水充饑的科研瘋子;
2021年,躺在靈車里,手握稻穗的老人。
他總說,“我不是什么科學家,我就是個種田的。”
可就是這個"種田的",讓中國人再也不用餓肚子。
小時候他見過,餓死在路邊的難民,年輕時在臭水溝里,撿過被毀的稻苗,老了還要把國家獎勵的別 墅,改成實驗室。
90歲生日那天,他的愿望是,"沙漠里種出水稻"。
現在終于明白:有些人就像空氣,活著的時候你覺得理所當然,離開了才知道有多珍貴。
看看我們身邊:超 市里大米堆成山,外賣小哥頓頓有肉吃,年輕人為了減肥,把米飯倒掉...這些在袁老那個年代,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今天,我們能為這個"種田老頭"做些什么?
1.吃米飯時想想它的來歷,每一粒都來之不易
2.給孩子講講糧票年代的故事,別讓饑餓記憶斷代
3.看到浪費糧食的行為,善意地提醒1句
4.刷到相關視 頻時,點個贊讓更多人記住他
下次遇到金燦燦的稻田,不妨停下腳步。
風吹稻浪的聲音,就是袁老留給我們的叮嚀:"吃飽了,別浪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