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第九屆畫廊周北京于2025年5月23日正式開幕,持續至6月1日。其中,5月23日至25日為貴賓日,5月27日至6月1日為公眾日。自2017年創立以來,畫廊周北京(Gallery Weekend Beijing)始終圍繞著聯動北京地區及海內外畫廊及非營利機構的愿景呈現高品質的展覽項目及藝術活動。本屆畫廊周北京繼續以798·751園區為核心,聯動CBD藝術區、草場地藝術區、北京保稅藝術區等核心藝術區域,共迎來30家扎根北京地區的畫廊和11家非營利機構參展,通過50余場展覽、20余場社交活動及20余場專業論壇,全面激活城市藝術能量,擴大北京藝術生態的規模與影響力。
2025年,在畫廊周北京進入第九屆之際,我們更加突出藝術激活和構建整個城市文化生態潛力的可能性,以打造“北京藝術季”為核心目標,聯合同樣深耕北京的ART021 BEIJING 北京廿一現當代藝術博覽會與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攜手北京地區的畫廊和非營利機構,特別聯動北京周邊、位于秦皇島的阿那亞藝術中心,共同構建以北京為中心的藝術生態網絡。北京七九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黨總支副書記、總經理嚴明丹表示,“第九屆畫廊周北京以機制升級為核心,通過邀請制與取消參展費,重塑平臺定位,從‘展覽集合’邁向推動城市藝術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作為‘北京藝術季’的發起方,798·751園區整合本地展覽、博覽會與公眾活動,以平臺為紐帶串聯資源,強化文化效能、降低參與門檻,吸引更多年輕畫廊與非營利機構加入,激發城市的藝術活力。我們希望讓更多公眾在輕松參與中,真正走近藝術、感受藝術、融入藝術。”
新機制下的生態共生
第九屆畫廊周北京年度項目的重要機制創新在于將畫廊的參展方式從往屆的參展商報名制調整為主辦方邀請制。由北京公社創始人冷林、常青畫廊(北京)總監彭詠儀、魔金石空間創始人曲科杰、空白空間創始人田原、A26空間創始人奚韜(按姓氏首字母排序)組成的五位畫廊委員會成員,通過嚴格評審、投票后最終確定參展名單。與此同時,畫廊周北京對“最佳展覽獎”與“探索無界獎”的評選機制進行了重要更新。在本屆“最佳展覽獎”的評選過程中,首先邀請陳立、富源、劉倩兮、孫文杰、王歡(按姓氏首字母排序)5位長期關注北京藝術生態的青年策展人組成初審評審團,共同提名8-10個候選展覽,并最終由盧迎華、田霏宇、唐昕、楊北辰、閆士杰(按姓氏首字母排序)5位非營利藝術機構館長組成的終審評審團從中決選出“最佳展覽獎”獲獎展覽。與此同時,“探索無界獎”由初審評審團的5位青年策展人獨立評選。
多元議題的50余場展覽共構北京藝術現場
在本屆畫廊周北京涵蓋的50余場展覽中,多元的展覽類型和主題印證了豐富的視角正在重構藝術的新生態。
作為歷史悠久的古老媒介,繪畫藝術同時是當代藝術中的重要力量。本屆畫廊周北京呈現出由迥異線索勾勒出的繪畫的多元能量場。從老牌藝術家瓊·米切爾(Joan Mitchell)到80后的梅根·魯尼(Megan Rooney),繪畫的抽象性在與當代藝術的同步發展中,呈現出不同的視覺生成邏輯,這在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藝術空間的“自然之繪”一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同時,具象繪畫也仍然擁有眾多探索者,不過各有各的出發點和角度。麥勒畫廊王興偉個展“新作”及星空間仝天慶個展“大河”皆從本土的社會現實出發;由天線空間呈現的畫廊周北京特別展覽——王伊芙玲韜程與程心怡雙人展“在影子與亮面之間”、戶爾空間推出的尼古拉斯·格拉菲亞(Nicholas Grafia)個展“藍色變奏”和站臺中國陳柏豪個展“深淵,迷霧,愛”則關注親密關系中的主體性、身份政治、文化轉譯等問題。而在空白空間李姝睿個展“碧虛”、馬刺畫廊葉凌瀚個展“羿·一個人或兩個人”中,藝術家更敏感于視覺經驗的迭代問題,他們著力在媒介環境的極速變化中,探討繪畫如何容納新經驗。HdM畫廊趙銀鷗個展“余燼”、A26空間與亞紀畫廊共同推出的令詠個展“春遊”所展現的則是藝術家如何從個人生活和感性經驗轉化出視覺情鏡。
隨著近兩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讓藝術與科技的交叉再次成為了人們的關注點??茖W技術往往能夠將藝術從某種單一的感官或者平面解放出來,并且在探索未知的實驗與創新中與藝術的精神高度重合,這也反映在第九屆畫廊周北京的展覽現場。不論是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正在展出的“安妮卡·易:另一種進化”中藝術家對于“生物化機器”概念的展現,還是現代汽車文化中心的“VH AWARD 歷屆獲獎作品展”中因迅速發展的技術對現狀產生的反思,以及在798CUBE舉辦的國內首個以藝術、科學與科技緯度展開探索的雙年展“征候丨視界”,觀眾都可以親自體驗和觀察藝術與科技在當下全球當代藝術實踐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引發的反思。
影像藝術打破了傳統藝術的物質崇拜,將藝術從“物”的桎梏和既定的時空維度中解放出來,同時又在虛擬中重建了新的真實。在今年的畫廊周北京期間,觀眾可以看到國內外影像藝術家們圍繞媒介自身的流變以及當下的社會討論,提出了富有洞察力的視角和工作方法。香格納畫廊北京空間帶來曹澍、姚清妹、尹韻雅三位藝術家基于不同技術與敘事路徑展開的獨特創作,呈現多樣化的影像語言。來自越南的獨立電影制片人、紀錄片導演和影像藝術家阮純詩在馬刺畫廊通過動態影像實驗,以層次豐富、個性化且富有詩意的方式,展現具有爭議性的歷史與當代時事。瑞典藝術家組合娜塔莉·杜爾伯格與漢斯·博格在里森畫廊北京空間通過三部極具情緒感染力的代表性黏土動畫影像,以及一系列花卉雕塑作品,將畫廊空間轉化為一個沉浸式環境。
在面對一個特定時期或具體話題時,相較個展,群展既可以呈現出集體性的面貌和回應,又能夠以豐富的個體切片形成對話。本屆畫廊周北京期間的群展既有對時代的整體性回顧,也有對具體藝術話題和當下經驗展開的探討,以及標志著畫廊空間和藝術家共同經歷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特展。作為北京藝術生態中重要的機構,泰康美術館和北京中間美術館通過“未完成的時間:中國當代藝術 1980s × 1990s”與“震蕩不消磁——探測1990年以來中國內地和香港的聲音實踐”展開了對特定時代藝術實踐的回顧和梳理;X美術館的雙展聯合“抽象的收藏303”“抽象重造——20位四十歲以下的藝術家”,分別從時間線索和國內外年輕藝術家的視角,探討“抽象”在不同時代與文化語境中豐富的維度;為了紀念成立20周年,常青畫廊(北京)以“時間知道藝術的答案”為題展出15位中外藝術家的作品。
在當代藝術領域,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通過新材料的激活、日常物的轉譯以及與裝置、影像等媒介的交融,將常規的雕塑形態轉化為動態敘事的發生場。本屆畫廊周北京期間,眾多重要機構與畫廊的展覽集中展現出雕塑與裝置中的綜合媒介敘事,以多元且富于實驗性的方式回應著當下的社會現實與精神訴求。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帶來的“廖斐:如人有目”,以五個關鍵詞“物質、場域、延伸、無限、推演”為線索,呈現廖斐對于世界運行基本法則的思考。北京公社慕華和楊心廣的雙人展“尺短寸長”呈現了慕華近期的繪畫作品以及楊心廣的裝置雕塑之間的聯動性。而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北京空間帶來的“蒲英瑋:紅色計算機”和魔金石空間“郭城:蟲”都賦予“裝置”以超越物理空間的時代意義。當藝術家們主動調動空間和觀眾感官時,裝置成為編織集體記憶與個體感受的平臺。紅磚美術館鹽田千春(Chiharu Shiota)的大型個展“靜寂之空”,正是根據紅磚美術館的空間與環境,挖掘并使用東方元素與在地材料,創作出一系列全新特定場域裝置。
全新“藝術商店”項目持續激活公共性
作為“北京藝術季”的全新亮點,本屆畫廊周北京特別推出“藝術商店”項目,帶來藝術家侯子超與胡尹萍的作品,以更開放、更輕盈的方式探索藝術在當代表達中的多重可能,既回應當下日益豐富的藝術消費需求,也激發公眾與藝術之間更直接、更日常的互動關系。在侯子超的《凳子32:坐在凳子上的人》中,一個由外部覆蓋著藝術家虛構設計的拉力賽logo圖層集裝箱構成的臨時空間項目,既是一件可供使用的家具,也是一種可組合、可變形的裝置結構,具備功能性,也承載著雕塑語言,旨在探討運動文化、消費景觀與環境修復之間的復雜關系。而胡尹萍的《小芳快閃店——1克力氣多少錢?》則源自其于2015年創立的一個“藝術品牌”:胡小芳。胡尹萍利用公司制度和社會既有的生產交換邏輯,以“小芳”和“胡小芳”品牌的名義,定購故鄉小鎮的家庭婦女們縫制的毛線織物,從而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小鎮的經濟和日常生活結構。在藝術快閃店 “1克力氣多少錢?”中,那些不同尺寸的帽子和織物將通過快閃店的方式去尋找有緣人。
特別項目“Green Go Home”制造共享與鏈接
在畫廊周北京2025年度年度晚宴暨“最佳展覽獎”和“探索無界獎”頒獎現場,畫廊周北京團隊特別呈現由藝術家托馬斯·吳(Tomas Vu)與 里克力·提拉瓦尼(Rirkrit Tiravanija)支持的特別項目“Green Go Home”,年度晚宴作為該特別項目的開場,除基于項目“共享食物”的理念提供極具北京特色的飲食體驗外,還在晚宴后的開幕派對特別設置包括絲網印刷、行為表演等內容,其中,畫廊周北京團隊委約草字頭展演集團帶來的綜合性劇場項目《深巷流螢》。“Green Go Home”靈感部分源于歷史,但更注重當下社會文化反思,其靈活的展示方式和深刻的社交性,使其成為連接不同文化與群體的獨特藝術平臺。在第九屆畫廊周北京開幕之際,畫廊周北京團隊希望通過舉辦晚宴特別項目、論壇、藝術商店以及其他公眾活動等多元內容,帶動行業以及公眾共同的參與,增強北京地區藝術行業的凝聚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