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海市海南中學書法、篆刻社團的同學們在方燕華、管宇兩位老師的帶領下,走進中華藝術宮,在0米層展廳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篆刻與造型”美術館現場課。學生們參觀了“世界文化遺產北京中軸線——印記北京中軸線大眾篆刻作品展(上海巡展)”,邊參觀邊完成學習單上的任務,在觀察印章的印面風格、印鈕造型及文化內涵中,理解篆刻藝術與建筑形制的關聯性,提升審美感知與文化傳承意識。
現場課開始前,篆刻社團的學生們便拿到了一份學習單,初步了解了學習任務。參觀中,學生們辨識篆刻印面字體(秦印、楷書)與印鈕類型(鼻鈕、龜鈕、螭鈕),掌握分朱布白章法,并在教師的介紹中理解北京中軸線布局與篆刻留白共通的虛實藝術。同時,通過教師解讀,學生們對印鈕造型的禮制內涵與建筑紋樣表達有了理解,并在此過程中感受篆刻藝術與建筑文化的歷史底蘊,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傳承使命感。參觀后,老師還布置了創意實踐任務,希望學生們聯系生活實際,提升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
參加此次活動的“小刀社”團員們都具有一定的篆刻經驗,已掌握篆刻基礎刀法與章法,同時對傳統文化有一定認知。在印記北京中軸線大眾篆刻作品展中,有三位小團員的作品也被入選展出,羅子驍就是其中一位,他的篆刻作品名為“東方明珠”。看到自己的作品和和全國眾多優秀的作品一起陳列,羅子驍內心充滿自豪。他表示,自己理解了老師說的“方寸納天地”這句話的深意,小小印章承載的不僅是傳統技藝,更是代代相傳的文化使命。未來他希望能嘗試更多的創新技法,讓傳統篆刻煥發屬于自己這代人的光彩。
“原來印章不僅是藝術,更是記錄歷史的‘活化石’!”“榫卯和篆刻都講究‘恰到好處’,這就是中國人的智慧吧!”參觀學習結束后,同學們圍繞 “印六言”(印言美、印言志、印言情、印言趣、印言事、印言史);“印六新”(新理念、新題材、新設計、新造型、新材料、新科技)分享感受,紛紛表示要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者、傳承者與創新者。
此次美術館現場課以“行走的課堂”打破傳統教學邊界,讓非遺篆刻藝術與非遺建筑文化在碰撞中煥發新生。據介紹,這次現場課是海南中學“行走+”校外實踐教育的一次實踐。在“行走+”的課堂中,場館專家補足知識盲區,教師把控教學目標,基于學情設計學習任務單,將場館專家輸出的專業內容轉化為適齡化知識。推動學生從“看熱鬧”轉向“解門道”的深度學習。
近年來,海南中學確立“以行補位”的育人策略:用城市文脈彌補家庭文化資本不足,用社會資源延展微型學校的育人半徑,將城市的文化基因轉化為育人資源,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行走中遇見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