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地網友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了地鐵扶梯上出現的“小腳印”。地鐵運營方表示,這些腳印是在提醒乘客不必“左行右立”,而是可以選擇并排站立,并提醒乘客站穩扶好。“左行右立”通常指人們自覺靠右站立,左側留出通道供趕時間的人快速通行。這曾是深入人心的自動扶梯通行準則,在不少城市的公共場合都能看到此類醒目的提示標語。然而,近年來,這一規則在一些地方被悄然淡化,也引發一些網友的熱議。
從初衷來看,“左行右立”規則既滿足了部分人快速通行的需求,也展現出一種文明禮讓的氛圍。一度成為城市文明的象征,甚至被視為衡量市民素質的標準之一。人們在自動扶梯上自覺遵守“左行右立”的規則,這種個體性的行為,構建起了陌生人之間的默契與信任,有助于提升城市公共空間的運行效率。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地鐵站設計更為人性化,除了扶梯外,寬敞平緩的樓梯、垂直電梯、輪椅升降臺等等也成為上下行的便利通道,既分散了人流壓力,也為不同需求的乘客提供了更多選擇。
但經過時間的推移和實際情況的論證,安全角度來講,長期“左行右立”會導致自動扶梯左右受力不均,加速扶梯部件磨損,增加設備故障風險,進而威脅乘客安全。南京地鐵也曾在2010年至2011年推行過自動扶梯“左行右立”,但實際使用中常有乘客摔倒;且南京地鐵運營公司在維修保養地鐵自動扶梯時發現,約95%的自動扶梯右側梯級鏈磨損明顯比左側嚴重。從運行效率的角度上,一項研究表明,左行右立反而會降低通行效率,當人們 “左行右立”時,扶梯每分鐘可運送81名乘客,相當于空出了接近三分之一的運力;而當兩側同時站人,扶梯每分鐘可運送113名乘客,實現了運力的滿載運行,讓每一位乘客都能在有序的站立中,隨著扶梯循序漸進抵達目的地。
“左行右立”規則的熱議,其實反映出公共空間規則制定與調整的復雜性。公共空間規則并非一成不變,它需要隨著社會認知、技術發展和實際需求不斷優化。如今,一些城市開始倡導“站穩扶好”,不再強調“左行右立”,這一轉變體現了對公共安全的重視和對科學規律的尊重。但規則的改變并不意味著文明程度的倒退,相反,它要求公眾在遵守新規則的過程中,展現出更高層次的文明素養——理解規則背后的科學邏輯,主動配合新規則的實施,在安全的基礎上實現公共空間的有序運行。
評論員 徐悅
校對 陶善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