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改變“左行右立”,還可以更有力
近日,有市民發現,北京部分地鐵線路的車站扶梯上增加了一左一右兩組黃色的腳印標識。據相關地鐵運營企業介紹,該標識旨在提醒乘客不必“左行右立”,而是可以選擇并排站立,并提醒乘客站穩扶好。
乘坐電動扶梯時“左行右立”,這是一個倡導已久的公共出行習慣。甚至被視為一種文明出行的標志。它主要是為了方便讓一些趕時間的人可以從左側先行。但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城市正在呼吁大家改變這種習慣。
一方面,在電梯上行走,本身容易制造安全隱患,增加摔倒、踩踏等安全風險。另一方面,實踐表明,這種方式還增加了電梯的檢修成本,甚至影響使用壽命。如之前有數據顯示,95%的電梯損壞是由于“左行右立”帶來的電梯受力不均衡導致的。
關于這種出行規則的調整,近幾年媒體其實已經討論過多次。但從現實來看,一種長期形成的公共出行習慣要徹底改變,并不容易。甚至,“左行右立”已經融入了不少人的“肌肉記憶”。在這種情況下,要讓更多人走出“左行右立”的“誤區”,的確離不開更多的引導。北京部分地鐵線路的車站扶梯上增加了一左一右兩組黃色腳印標識,這一細節就展現了一種更為積極的糾偏態度,或值得更多地方的效仿。畢竟,相比于張貼于墻上的文字版規則告知,這種可以具象化觸達每個人的“實體”引導措施,將發揮更直接的提醒作用。
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更進一步。如從社會觀念角度,改變“左行右立”,這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要讓更多人意識到在電梯上“行”是危險的、不被提倡的。所以,地鐵站內可以通過廣播等方式明確提醒大家,不要在扶梯上行走。這樣一來,乘客的認識會更直觀,也會減輕不“立”于某一側的乘客所不該承受的道德壓力。也就是說,改變“左行右立”,首先要改變的是“行”,其次再是解決如何更科學“立”的問題。換個角度看,當扶梯上沒了“行”的身影,這可能是一種更值得推崇的出行文明。
同時,這里面也還涉及一些現實問題。比如,一些人習慣了在扶梯上行走,可能也與一些步梯的設置不那么方便有關。這個問題,就應該納入地鐵管理方面的糾偏中去。
一種社會公共習慣的形成,必定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塑造的。要改變它,就必然要從多方面想辦法去展開引導,培育“新習慣”養成所必需的“新環境”。比如,除地鐵管理方的提醒之外,完全也可以將之納入到安全教育當中去。像小朋友若從小就知道“左行右立”不可取、在扶梯上行走是不安全的,這自然就不容易形成了一種錯誤的行為慣性。這背后其實就涉及安全教育的“與時俱進”,以及教育和安全管理的銜接問題。
另外,“左行右立”從一種被社會所普遍接受和遵循的“規則”,到現在成為被糾偏的對象,這種改變過程,也反映出一個社會保持對一切“規則”和“約定俗成”的理性反思能力的重要性。也就是說,營造寬容乃至鼓勵對既有規則開放討論的社會氛圍,能在更大的層面幫助社會及時優化規則,以及從可能并非正確的習慣中走出來。這一點,同樣值得重視。(光明網評論員)
來源:光明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