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澇是我國城市汛期常見的災害。內澇常對城市的自來水管網、下水道、垃圾處理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尤其是污水中常混有細菌、病毒、原蟲、寄生蟲等微生物及原生動物,且會隨著污水的傳播而擴散。這些病原體可造成人體的健康損害,如人群腹瀉、痢疾、傳染性肝炎等疾病。通常來說,洪水及內澇后,城市水體糞便污染指示菌濃度上升、人群胃腸道癥狀病例的發病增多。
一、汛期有哪些健康風險
1.腸道傳染病:城市內澇后,大量垃圾、廢物被沖入水中,使得生物源性污染劇增,導致內澇城市的衛生環境嚴重受損,細菌迅速增殖,可能直接污染水源,因此內澇城市容易發生腸道傳染性疾病的流行,比如細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等。特別是學齡期兒童,由于抵抗力低下、對污染飲用水或食物的辨別能力差,容易感染。
2.蟲媒等傳染病:夏季的強降雨后,蚊蟲產卵的水體增加,造成災后蚊媒孽生地擴大,為蚊類的孽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糞便、垃圾和腐爛變質的有機物質(包括牲畜尸體)未得到及時妥善處理,也易滋生蚊蠅,使通過蚊蟲叮咬而傳播的瘧疾、登革熱等蟲媒傳染病的發病率增加。
3.其他疾病:汛期還應重點關注食物中毒、水源性疾病、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皮炎、中暑等疾病。
二、防控措施
1.加強個人監測,及時就醫。
廣大市民做好自我監測,留意各種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及流行趨勢、疫情動態,如出現發熱、腹瀉等癥狀,及時就醫。如有需要,進行隔離治療,對患者的生活用品集中消毒,防止疫情擴散。
2.做好宣傳,提高防護意識。
加大宣傳,災后廣大市民堅決不飲用生水,不吃存放過久或已經變質的食物、淹死或死因不明的家禽與家畜肉、洪水浸泡過的食物或副食品,不用洪水清洗碗筷或水果蔬菜。積極進行殺蟲、滅蚊行動。
3.合理飲食,提高自身免疫力。
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合理飲食,多食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B、維生素C的食物,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減少不必要的活動,增強自身免疫力。
強降雨后不僅需要防汛,還應關注重點傳染病。讓我們積極做好防護,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來源:阜陽疾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