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文山?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當地取“文飾萬物”之意
結合“山”的穩固意象
定名“文山”
寓意“文明如山川般生生不息,穩固恒久”
“文”與“山”的結合
體現自古以來“文潤邊疆”的教化功能
呼應境內喀斯特地貌特征
暗合當地敬畏大山的生態信仰
映照人們對一座“文明城市”的孜孜追求
2021年起
文山市進入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周期
以“一年打基礎、兩年上臺階、三年大決戰”的節奏
堅持布局“一盤棋”
制定《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三年行動計劃》
分年度逐一破解城市建設短板弱項
責任落實“一桿子”插到底
領導干部帶頭“周上街”“進網格”
形成“州、市、街、社”四級齊抓工作制度
督查覆蓋“一張網”
利用“三色單”(白色提醒單、黃色一般督辦單、紅色重點督辦單)
和紅黑榜制度
以問題為導向推動整改落實
讓文明成為42萬城區市民的共同奔赴
5月23日
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
文山市成功入選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
從古老的“文明如山”
到現代的“人民城市”
這就是文山市
一座以“綠美”為底色
以民生為筆觸
以治理為密碼的全國文明城市
綠美蝶變
山水入畫的城市美學
漫步文山市街頭
盤龍河碧波蕩漾
兩岸綠道蜿蜒
口袋公園星羅棋布
曾因“水雷路”“魔鬼路”叫苦的市民
如今踏上煥新的健康步道
滿眼皆是綠意與潔凈
文山市以“繡花功夫”雕琢城市
三年來完成41條道路“白改黑”
和破損改造236萬平方米
完成5個入城口的提升打造
讓“轉角遇見美”成為城市日常
新增綠化面積24萬平方米
整治城市排污口120個
建成沿河健康步道和綠道52公里
建成各類公園游園107個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3.04平方米
入選綠美城市省級試點
實現人在景里、景在城里
幸福滿格
家門口的暖心服務
“9元一餐的幸福食堂
解決了老人和孩子的吃飯難題”
騰龍社區的居民點贊家門口的
“少年兒童之家”和老年活動中心
托管服務、日間照料讓“一老一小”有了安心港灣
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由人民共享
文山市聚焦“急難愁盼”實現“群眾微心愿”
以網格化治理兜底民生
萬余名黨員“雙報到”認領群眾需求
13萬名志愿者化身“紅馬甲”穿梭街巷
有序推進醫療衛生改革
創衛群眾滿意度連續兩年全國第一
從改造122個老舊小區到升級12個農貿市場
從解決869件歷史遺留問題到建成169個“少年兒童之家”
每一個細節都書寫著“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初心
治理密碼
精微處見城市溫度
“一張網格兜盡千萬事
一個‘點長群’打通最后一米”
文山市建立網格化管理體系
黨建引領的“微網格”覆蓋37個社區362個網格
市民通過“出題點菜”參與治理
網絡指揮部開展常態化督查
市民觀評團、媒體曝光臺隨時“挑刺”
基層治理從“獨角戲”變為“大合唱”
智慧監控守護“三無小區”
紅色議事亭化解鄰里矛盾
治安服務隊織密“放心網”
如文新小區已從臟亂差的“問題社區”變身花園式家園
正是這座城市治理韌性的縮影
文化賦能
三七之鄉的文明底蘊
全省首創的“文明巴士”在城市間流動
廣場、公園、河畔綠地等城市空間化身文明實踐陣地
黨的創新理論通過可唱、可看、可聽的方式
扎根壯鄉、駐留苗嶺
人人爭做“文明有禮文山人”
不禮讓行人、遛狗不牽繩等不文明行為同比下降86%
65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點
28個“15分鐘文明實踐服務圈”
5條“文明實踐沿河帶”和“文明實踐巴士路線”
孵化出10個“及時雨”“五點半課堂”“益起童行”等文明實踐品牌項目
組織開展“小手拉大手、共創文明城”“我為家鄉代言”等活動
全民參與、全民實踐良好氛圍不斷形成
夜幕降臨
文筆塔上演“七光異彩”燈光秀講述三七傳奇
盤龍河畔的文化長廊
再現地質隊小區的老城情懷
文山市持續建強公共文化服務陣地
2個街鎮文化站被評為國家一級文化站
開展各類閱讀活動1500余場次
裊裊書香從“文筆塔讀書會”擴散、浸潤全城
深挖“一河一塔、一草一人”文化基因
通過三七文化節、音樂思政課、“文明巴士”宣講等
不斷賡續文化血脈
總得來一趟文山市
來看山水如何化作文明的詩行
來聽街巷怎樣吟唱幸福的韻腳
來見證
當42萬雙手共同托起“人民城市”的理想
邊疆小城也能成為文明中國的璀璨星光
來源:云南日報—云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