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故宮竟把3000套清朝御林軍鎧甲當員工福利出售,每套僅售5毛錢,同時提出了一個規定:員工拿到手的鎧甲必須拆開,取出里面的絲綿,這一用途在當時看來頗為奇特。
清朝皇家御林軍的鎧甲,一套只賣5毛錢,這種事在現在來看是聞所未聞。
然而在1973年,賤賣御林軍鎧甲這樣聽起來十分“荒唐”的事情,確實發生過,被賣出去的鎧甲有3000套。
買到清朝鎧甲的人不是為了收藏,也不是為了轉售換錢,而是為了鎧甲里面縫制的絲綿。
絲綿難道比古代的鎧甲還值錢嗎?這就要說到當時那個年代的特殊情況了,70年代物資匱乏,如今看來不起眼的日常用品,在當時都千金難求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文物保護成為最不受重視的事情之一,那些陳舊的文物既不能用來換取吃喝,又要花費人力物力來維護看管,對于當時的社會情況來說,簡直如同多此一舉。
國家正面臨著經濟困難,保護文物這種事情被排在末位,對文物的管理也比較松動,跟緊缺的糧食和衣物相比,有價無市的文物對社會發展沒有什么作用。
當時故宮的專家學者,也都去往農村搞生產建設,沒有人來關心文物保護的工作。留在故宮的工作人員,與其說是文物守護者,不如說是看管庫房的人。
“庫房”積壓的數萬件御林軍鎧甲,讓故宮的工作人員手足無措。這些鎧甲制作精美,制作年代在乾隆年間,都是清朝廷來不及發放給御林軍的新衣。
因為是給宮廷侍衛的,所以采用的材料都是上等貨,外層是整塊的牛皮,內層是最高級的江南絲綿。
可是長久存放在陰暗的倉庫里,沒有定期維護,這些鎧甲也只是等著一天天腐爛下去,該拿它們怎么辦成為一個難題。
物資匱乏的年代,就是在故宮上班的員工,也只能勉強維持生活,冬天的情況更嚴重,由于缺少棉花和布匹,很多人連一件厚實的新棉衣都做不起。
故宮當時的管理者突發奇想,與其讓這數萬件鎧甲在倉庫里發霉,不如拿出來循環利用,低價賣給員工,讓員工利用里面的絲綿,制作保暖衣物。
這個提議得到了很多員工的歡迎,那時候整體的環境文物保護意識淡薄,大家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些鎧甲存在的真正價值。
于是故宮給上面打報告,申請將鎧甲賣給員工當福利,這種“就地取材”的方式得到了支持,于是故宮就開始“大甩賣”御林軍的鎧甲了。
故宮提出了一個特別的要求,那就是購買鎧甲的員工都不能保留鎧甲原樣,只能自己拆開鎧甲,取出里面的絲綿,縫制保暖衣物。
限購5套的御林軍鎧甲得到了故宮員工的歡迎,600多名員工,基本購買了。在當時那個年代,5角錢對于一個家庭來說,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花出手的。
在那個年代,用5角錢換一套清朝御林軍的鎧甲,在人們看來也是一場等價交換,畢竟買了之后,還要親自付出苦力拆鎧甲呢。
御林軍的鎧甲十分堅固,外表還用銅鉚釘加固了,牛皮縫制的也十分結實,要想單獨取出里面的絲綿,也十分費力。
很多員工為了上等絲綿,都咬咬牙掏錢買了,有人還買了好幾套,把絲綿重制成一條溫暖的棉被。
這些棉衣棉被,不管當初有多保暖,等大家生活好起來后,都逐漸被更美觀實用的衣物替代了,曾經作為珍貴文物的絲綿,最后也淪落到了廢品站。
直到文物保護再次被重視起來,故宮才意識到維護御林軍鎧甲的重要性,剩余的一萬多件鎧甲被及時搶救維護,終于得到了應有的保管。
有一對購買鎧甲的夫婦比較念舊,家里一直收藏著用御林軍鎧甲內絲綿制成的棉被,這條棉被陪他們度過了物資缺乏的年代,歷經多年依然保暖。
他們將這條絲綿被捐贈給博物館,讓這件絲綿被的價值沒有被埋沒,這是歷史和社會變遷過程中,造就的特殊產物,對于文物保護來說,既是見證也是一個提醒。
參考資料:故宮被指1973年曾賤賣清代御林軍鎧甲給員工2011-08-14來源:中國廣播網收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