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朝鮮在清津造船廠新建的5000噸級驅逐艦舉行下水儀式,這本應是朝鮮海軍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務委員長金正恩也出席了此次儀式。然而,事與愿違,下水過程中發生了嚴重事故,令這場儀式蒙上了陰影。
據朝鮮官方通報,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在驅逐艦下水時,由于指揮不熟練、操作不慎,未能保障船體前后底盤移動平行度,致使船尾部分的下水滑板先脫離擱淺,而船頭還在滑道上,進而導致船體失衡,船首部分未脫離船臺。金正恩目睹了事故全過程,對這起事故提出了嚴厲批評,稱其是由于疏忽和不負責任,不尊重科學的經驗主義而產生的無法容忍的重大事故和犯罪行為。
從技術角度分析,此次采用的側滑下水方式本身就存在較高風險。側滑下水需要極高的同步性和軌道潤滑性,否則,極易因受力不均而導致翻船。清津造船廠采用的簡易滑架結構,可能存在設備老化、維護不足等問題,這些隱患在此次下水過程中集中爆發。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近一個月前,4月25日朝鮮5000噸級驅逐艦首艦“崔賢”號,在西海岸的南浦造船廠下水時,采用了標準的船臺造船模式,并使用縱向艉部下水方式,安全性更高,成功完成了下水。這表明不同的建造方式和造船廠的技術能力,對艦艇下水的結果有著顯著影響。
朝鮮海軍在亞洲的實力一直是國際關注的焦點。與韓國海軍相比,朝鮮海軍在艦艇規模和現代化程度上存在一定差距,大部分是噸位比較小的艦艇,唯一的驅逐艦是今年4月份剛剛下水的“崔賢”號,這次是第二艘驅逐艦。
而韓國海軍的規模已達到6.7萬人,比朝鮮海軍多一倍,擁有2艘兩棲攻擊艦、13艘驅逐艦等先進艦艇,并且在遠洋作戰能力、信息化水平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進行建設。例如,韓國的世宗大王級驅逐艦裝備了先進的宙斯盾作戰系統,具備較強的防空、反導能力。同時,韓國海軍長期與美國海軍舉行聯合演習,信息指揮系統與美軍對標,作戰能力比較強。
而朝鮮海軍長期以來以近海防御為主,雖然朝鮮宣稱新建的驅逐艦具備防空、反艦、反潛、乃至反彈道導彈等多種作戰能力,全艦共配備了74個垂直發射單元,包括防空導彈、反艦導彈、巡航導彈及戰術彈道導彈,甚至還艦載了反坦克導彈,但在信息化能力和體系作戰能力方面還有很大差距,讓人懷疑其是否真正具備宣稱的戰斗力。
此次驅逐艦下水事故,不僅暴露了朝鮮在大型艦艇建造技術和操作管理上的短板,也為朝鮮海軍的發展敲響了警鐘。任何國家的海軍建設都是需要強大的經濟和技術支撐,朝鮮要提升海軍實力,除了需要在技術研發、人員培訓、管理體系等多方面進行改進外,還需要充足的資金和強大的造船能力,這對朝鮮來說都是嚴峻考驗。
金正恩指示成立調查小組調查事故原因,并要求在6月召開的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全會前“無條件”完成修復工作,顯示出朝鮮對解決當前問題、推動海軍建設的決心。未來朝鮮海軍如何在挫折中前行,彌補與周邊國家海軍的差距,還是任重道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