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泡水多天的朝鮮驅逐艦,在朝方深入調查后報道稱,情況好像比預想中要好。
船底沒有出現破洞,只是船體右舷被刮傷,通過船尾部分救生通道流入一定量海水。不過經過朝鮮專家確認,抽出海水并將艦艏從船臺脫離,以修復船體平衡性,整個過程只需要2-3天時間就可以。至于舷側損傷部位,也只需要10多天時間就能修復,相當于開車剮蹭打磨噴漆就能解決。
到底是嘴硬還是真的沒問題,我們可以從最新衛星照片對比分析,第二批衛星照片顯示艦體被“膠帶”完全覆蓋。和第一批次照片相比,顯然不愿讓外界知道更多細節,艦體側翻嚴重,不僅艦艏掛在船臺上動不了。艦尾部分也泡在水里,由于是側滑下水5000噸級質量很大,和船臺大面積接觸后不破幾個洞不正常。
如果更復雜點,龍骨受傷也有可能性,很明顯艦體側翻嚴重,進水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泡了兩三天進水量也不會太少。朝鮮之所以第一時間對外公布消息,已經意識到這么大船短時間內拖不出來,在衛星拍攝下不可能藏得住。既然事情已經發生,國際輿論肯定不會太好聽,所以適當隱藏傷情爭取在短時間內修復完工,就算還有問題后面內部再解決相對好辦。
將軍要求是6月份內完成修復,所以現在崔賢級二號艦必須扶正修復,至于責任同步追究,津造船廠廠長已被傳喚到司法機關。朝鮮驅逐艦之所以出現這樣低級錯誤,主要還是步子邁的太大,沒有循序漸進積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幾年朝鮮在不對稱武器方面發展迅速,導彈核武器每款都能令對手感到壓力,但在先進常規武器方面積累較少,雖然獲得不少外部技術來源,但畢竟技術儲備不足跟不上快速發展需要。
清津造船廠主要建造貨船和漁船,造這種5000噸級先進驅逐艦,本身就是一個很大考驗。崔賢級一號艦4月25日下水,5000噸排水量加74單元垂發系統,還有4面相控陣雷達,確實令外界感到十分震驚。“崔賢”級二號艦從開工到下水,也不過才耗時400多天,質量能不能得到保證是個大問號,朝鮮海軍計劃快速裝備4艘,或許時間趕的太急更容易出事。
雖然缺少大型船只建造經驗,但賢級并沒有采用船塢注水更保險方式,而是采用技術要求較高的側滑下水。這種方式雖然簡單快速,主要針對中小型艦艇使用,在船臺上鋪設橫向滑道,讓船只以側向方式滑入水中。這對底盤移動的平行度、軌道同步性,以及潤滑性要求很高,由于指揮人員缺少經驗出現嚴重失誤,一分為二艦艏在船臺、艦尾在水里泡著。
由于橫向快速“砸向”水中,艦體大面積和水面沖擊,噸位和船只越大越容易出事,非常容易引起艦體變形或設備損壞。就算以往強大如美國造船業,在下水艦艇時也曾多次發生意外,不過技術相對成熟損失在可控范圍。相比之下,朝鮮急于發展先進海上力量,在沒有技術經驗積累背景下,很容易發生這種低級錯誤。但對比衛星照片,船只損失應該不會太輕,10多天修復可能是為了宣傳需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