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朝鮮在清津造船廠高調為新建的5000噸“崔賢”號驅逐艦舉行下水儀式,本應是一場向世界展示創造現代軍工奇跡的一場盛會,最終卻演變為一場尷尬的事故:艦艇在滑道下水過程中被“卡”在了船臺,導致船底部分區域破空,船體嚴重失衡,船首最終卡在船臺無法滑入水中。
事故發生后,金正恩罕見公開表達強烈不滿,直言此次事故是“疏忽、不負責任”的后果,甚至將其定性為“犯罪行為”,要求成立專項調查組追責。
那么此次“崔賢”號驅逐艦下水事故到底是如何發生的,中國的艦艇下水過程又是怎樣進行的呢?
輪船下水的方式
船舶下水是建造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輪船下水的方式被稱為船舶發射,每艘船制作好后都會進行下水實驗來測試輪船是否實用。這可是需要非常高精度的技術,稍有不慎就會出現翻船事故。
印度就曾發生過翻船事故,一艘護衛艦在孟買港駛出船塢時因操作不慎而翻船,導致船上兩名船員不幸喪命,艦體也遭到損壞。
通常情況下,大型艦艇下水方式包括兩大類五種模式,首先是船塢下水類,包括固定船塢下水、浮船塢下水,還有一類是船臺下水類,包括倒退式、吊運式以及側滑式下水,每種方式的選擇折射出國家工業實力與艦艇定位的差異。
固定船塢下水則是先在海邊固定船塢內建造輪船,當具備下水條件后打開塢門進水使船舶上浮,由拖船拖離,這種船塢注水的下水方式基本上不受航道限制,下水時能夠避免輪船的傾斜,安全性最佳,但是此法對船廠地理條件要求高,船塢的建造成本和后期維護成本也較高,最適合航母等超大型艦艇下水方式,美國"福特"號航母、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均采用此方式,全程平穩可控,幾乎無滑動摩擦風險。
浮船塢式下水是利用可沉浮的移動船塢,通過注水/排水調節甲板高度,靈活性強,可在非沿海船廠作業,適合中小型艦艇(如潛艇)。
側滑式下水是通過在傾斜的船臺上建造輪船,當建造到具備一定條件后拆除船臺,艦艇從船臺側面橫向滑入水中,依靠浮力修正姿態,這種方式下水速度最快、所需維護成本較低,但對船體結構強度要求極高,易引發艦體變形,是小型艦艇經常選用的下水方式。同時此下水方式還分為鋼珠滑道和涂滑油道兩種形式。
倒退式下水是艦艇在船臺建造完成后,船尾朝向海面,沿滑道向后滑入水中。此方式利用浮力逐漸承載船體重量,可減少舵機和螺旋槳的碰撞風險,是驅逐艦、護衛艦的常用選擇,中國054A型護衛艦即采用倒退式下水。
吊運式小水則是通過器械比如直接用起重機將艦艇吊裝入水,操作簡單,但受限于吊裝設備功率,難以應用于大中型艦艇,僅適用于百噸級小艇。
從全球實踐看,現代化大型艦艇更傾向于船塢下水,尤其是固定船塢式,因其能最大限度降低下水過程中的機械應力。
鋼鐵巨獸的失控
但是根據朝鮮“崔賢”號驅逐艦的下水畫面來看,推測采用的是較為傳統的船臺側滑道下水方式,這種下水方式維護成本較低,但對滑道布設、潤滑材料用量、牽引同步性等方面要求極高。
傳統的船臺側滑道下水其實還有更先進一些的涂油滑道下水,但是很可能是朝鮮化工原料匱乏無法生產現代潤滑劑,同時造船廠缺乏能夠承擔5000噸級艦艇的標準干船塢設備,被迫使用風險更高的縱向滑道下水方式。
現在根據朝中社通報,官方給出的事故原因正是“底盤移動平行度未得到保障”,直接表現為船尾重重砸向水面激起十米巨浪,而船頭卻像被釘死般卡在船臺上,事后衛星圖像顯示,艦體龍骨已出現肉眼可見的彎曲變形。
滑板失衡、潤滑不均正是滑道下水最常見也最致命的事故類型之一,而這種下水方式本就不適合大型艦艇,而且對工作人員的操作經驗要求更加高。
這起事故折射出的是朝鮮造船基礎工業的局限困境,既沒有完整的造船工業鏈條,也沒有強大的民船工業基礎和專業技術人才。而此前衛星圖顯示,“崔賢”二號艦在清津造船廠船臺建造,并未采用下水更安全的船塢注水式下水。
清津造船廠基礎設施差,二號艦甚至是在造船廠港池外面的圍堰上搭了一個室內船臺進行的建造。室內搭建到一定的建造進度之后,先將船體從室內船臺轉移到了室外的船臺上,在室外船臺上做好下水準備后,再將“崔賢”號二號艦牽引到下水滑道上。
受制于造船廠局促的面積,“崔賢”二號艦無法采用縱向下水的常規方式下水,因為預留下水空間根本不夠,因此只能采取橫向下水的方式,而事故也就是在這個節點上出現的。
“崔賢”號二號艦在下水時本應該是所有絞車或者滑塊同時動作,平行推動將“崔賢”號二號艦整體推到海里,但問題應該就出在滑塊動作不一致上了!
有些滑塊滑的速度快,有些滑塊滑的速度慢,艦艉首先入水了,艦艏還擔在下水滑道上,而還沒有入水的艦體脫離了滑塊支撐,直接拍倒了下去,結果就是……朝鮮官方通報的那樣。
雖然如今朝鮮下了死命令,說六月份開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全會之前,必須把船給補好,但事實上不是那么簡單的事,目前來看,事故的技術修復難度極高。
從衛星圖片可以看出,“崔賢”號二號艦的龍骨很可能變形,這種修復就不是簡單給艦體補漏的問題了,而且“崔賢”號二號艦內部已經安裝完畢的設備,比如垂直發射系統很可能已經發生位移,要是位移必然要重新進行校準,甚至可能要吊出來重新安裝了。
更何況,朝鮮并不具備標準干船塢或大型浮船塢,一旦損傷范圍超過預期,將面臨“無法返工”的技術困境。
危險的戰略快進
朝鮮自2023年起大力發展遠海作戰能力,將海軍現代化列入國家五年戰略計劃的核心部分,去年海軍才接收首艘3000噸級護衛艦,一個基本沒什么軍艦制造經驗的造船廠,今年直接建造5000噸級的驅逐艦,還要加載超多的船電武器,這步子邁得已經不是一般的大了。
在此事故前一個月,成功下水的首艦“崔賢號”從技術參數看確實展現了朝鮮軍工的突破性設計:配備高達74單元的垂直發射系統與大型相控陣雷達,宣稱可搭載高超聲速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等多款防空導彈,這種"全彈種覆蓋"的配置遠超同噸位的韓國"仁川"級護衛艦,甚至接近中國052D型驅逐艦的85單元水平,因此還被部分軍迷稱為“朝鮮版055大驅”。
不僅如此,這艘軍艦還實現了電子技術的突破,首次配備4面S波段相控陣雷達,實現對空/對海搜索的360度覆蓋,火控雷達亦采用相控陣技術,類似俄羅斯5P-10系統,理論上可同時追蹤多目標并引導艦炮和導彈攔截。此外,仿制俄羅斯TK-28E的電子戰系統和多聯裝干擾彈發射裝置,提升了對抗現代反艦導彈的能力。
然而,5000噸級平臺塞入過量激進的武器火力也導致艦體空間極度緊張,已經有點頭重腳輕的感覺。這才過了一個月,整個艦體建造周期僅用了一年時間的“崔賢號”二號艦就安排下水,這種“速度優先”的戰略表面上是效率快,但是快工自然出不了細活,結果可想而知。
造船能力不是簡單的堆人堆料,而是一個國家工業體系整體實力的體現,從設計、建造到配套,每一個環節都高度協調高效,而此次事件也可能迫使朝鮮重新審視其水面艦發展戰略。
“崔賢號”是朝鮮首次嘗試建造的遠洋作戰平臺,被寄予“走向藍水”的厚望。然而現實是,朝鮮周邊多為淺海水域,遠洋戰略缺乏明確目標支撐,發展重型水面艦的成本效益比極低。再加上技術工藝未成熟、造船體系非體系化的事實,此次事故極有可能為“走向遠?!钡膽鹇园聪聹p速鍵。
朝鮮或將把更多資源重新投入潛艇部隊與地面火箭軍建設,更貼近其“以小博大”的軍事傳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