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10月,北京的天空被濃煙籠罩,圓明園的火焰燒了好幾天。那場大火不是天災,而是人禍,點火的人是英國貴族額爾金——詹姆斯·布魯斯,第八代額爾金伯爵。這事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闖進北京,把這座號稱“萬園之園”的皇家園林給毀了。有人說,這一把火燒出了因果報應,因為三年后,額爾金在印度去世了,時間正好是1863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背景
要講圓明園被燒,得先搞明白那時候發生了啥。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是清朝跟英法兩國打的一場仗,說白了,就是西方列強想在中國多撈點好處。當時清政府已經吃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虧,1842年簽了《南京條約》,割了香港島,還開了五個通商口岸。
但英國人覺得這還不夠,他們想要更大的市場、更低的關稅,還有在北京設大使館的權利。法國人也摻和進來,借口是保護傳教士,實際上是想分一杯羹。
1856年,英國拿“亞羅號事件”當借口——一艘中國船被他們說成是英國船,廣東水師查船時被英國人指責“侮辱國旗”。法國這邊呢,又扯出“西林教案”,說廣西殺了他們的傳教士。兩邊一合計,干脆聯手打過來。
戰爭斷斷續續打了幾年,到1860年,英法聯軍直接北上,攻到了天津。清政府派了僧格林沁抵抗,但清軍裝備落后,根本不是對手。天津失守后,英法聯軍一路殺到北京郊外。
10月初,英法聯軍進了北京城,清政府慌了,咸豐皇帝帶著大臣跑到了熱河避暑山莊,把和談的事扔給了恭親王奕訢。英法聯軍在北京城外轉了一圈,發現圓明園里寶貝多得數不過來,就開始動手搶。這時候,額爾金作為英國的全權代表,帶著軍隊進了北京,他的任務不只是搶東西,還有更大的政治目的。
火燒圓明園的經過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闖進圓明園,開始了大肆搶掠。這座園子是清朝幾代皇帝的心血,里面有無數珍寶:金銀器皿、瓷器、字畫、絲綢,還有從全國各地搜刮來的奇珍異寶。英軍和法軍像蝗蟲一樣,把能拿走的全拿走,拿不下的就砸爛。搶了整整兩天,到10月7日,園子已經被翻得亂七八糟。
搶完之后,額爾金下了一個決定:放火燒園子。10月18日,英軍點起了火,火焰從園內的各個角落竄起來,大風一吹,火勢蔓延得更快。圓明園的建筑多是木頭結構,雕梁畫棟、亭臺樓閣,轉眼間就被燒成灰燼。
據當時英國軍官的記錄,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濃煙遮天蔽日,北京城里都能聞到焦糊味。圓明園的主建筑群,包括大宮殿、湖泊邊的水榭,還有那些精致的園林景觀,全被毀得一干二凈。
額爾金為什么要燒圓明園?他的理由是報復。之前,清政府抓了英法談判代表團的幾十個人,其中有英國外交官巴夏禮,還有幾個記者和隨從。這些人被關在圓明園附近,后來死了二十多個,英方說是清政府虐待致死。
額爾金覺得這事不能忍,要給清政府一個教訓。他在給英國政府的報告里寫道,燒圓明園是“對皇帝的直接打擊”,因為這是清朝皇家的象征,比燒普通老百姓的房子更有震懾力。
但這理由聽著有點牽強。搶東西的時候沒見他們手軟,燒園子卻說是為了“正義”。其實,額爾金心里還有別的算盤:一是摧毀清政府的威信,讓他們老實簽條約;二是銷毀搶掠的痕跡,免得留下證據被人指責。火燒圓明園后,英法聯軍逼著恭親王簽了《北京條約》,清政府又賠了一堆銀子,開了更多口岸,還把九龍半島割給了英國。
額爾金后來的日子
圓明園被燒后,額爾金沒在北京多待。1860年底,他帶著勝利的“光環”回了英國。那時候他45歲,正值壯年,作為一個貴族外交官,他的仕途還挺順。1861年,他被英國政府任命為印度總督,接替了前任坎寧伯爵。這可是個肥差,印度當時是英國最大的殖民地,掌管著幾億人口和無數資源。
1862年,額爾金正式到印度上任。他在加爾各答下了船,開始處理殖民地的事務。當時印度剛經歷過1857年的大起義(英國人叫“印度兵變”),局勢還不算太穩定。額爾金的政策主要是穩住局面,繼續英國的殖民統治。
他修鐵路、建電報線,想把印度的經濟綁得更緊,同時加強軍隊控制,防止再出亂子。他還推動了一些法律改革,比如廢除某些傳統的印度習俗,但這些都是為了英國的利益,沒啥人道主義的光輝。
在印度干了一年后,額爾金的身體開始出問題。他本來就有心臟毛病,印度的氣候又熱又潮濕,對他來說是個考驗。1863年11月20日,他在印度北部達蘭薩拉去世,死因是心臟病突發,時年52歲。從圓明園被燒的1860年10月算起,到他去世正好三年多一點。
額爾金的死是“自食惡果”嗎?
標題里說額爾金“三年后不幸自食惡果”,聽著像是因果報應,燒了圓明園所以遭了天譴。但歷史不是評書,沒那么戲劇化。額爾金死于心臟病,跟火災、雷劈啥的沒半毛錢關系。他的死因在英國的官方記錄里有明確記載,是長期疾病導致的自然死亡。當時他正在印度山區視察,身體本來就不好,高海拔加上勞累,心臟扛不住了。
有人可能會說,三年時間太巧了,像是老天爺算好的賬。但這純屬巧合。心臟病這種事,跟他燒圓明園沒啥直接聯系。額爾金家族本來就有心血管疾病的遺傳史,他爹老額爾金(就是偷希臘帕特農神廟大理石的那位)也死得早。加上他當總督壓力大,生活不規律,身體垮了很正常。要硬扯“因果”,那只能說是民間的情緒化說法,不是歷史事實。
圓明園被燒,對中國來說是個巨大的損失。這座園子不只是皇帝的度假村,更是清朝文化的象征。里面收藏的文物、書籍、藝術品,很多是獨一無二的,燒沒了就再也找不回來。火燒圓明園后,中英關系徹底撕破臉,清政府對英國的仇恨更深,但又打不過,只能忍氣吞聲簽條約。這事也成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道傷疤,提醒大家落后就要挨打。
對英國來說,燒圓明園是個短期勝利,但長遠看也沒啥好名聲。當時歐洲就有不少人批評額爾金,說他毀了人類的文化遺產。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就寫信罵他,說圓明園是“世界奇跡”,額爾金的行為跟強盜沒兩樣。英國國內也有人覺得這事干得太絕,丟了紳士風度。但額爾金自己不這么想,他覺得這是外交勝利,證明了英國的強硬。
國際上,這事還推動了文化遺產保護的討論。圓明園被毀后,西方國家慢慢意識到,戰爭不能隨便毀文物,后來才有了《海牙公約》這種保護文化財產的國際法。不過對中國人來說,這些都是馬后炮,園子沒了就是沒了。
“因果”這回事怎么看
標題里的“人要相信因果”,聽著挺有道理,但歷史不是靠因果報應來解釋的。額爾金燒圓明園,三年后死了,有人覺得這是老天爺的懲罰,可事實是,他死的跟圓明園沒啥關系。歷史人物的功過,不能簡單用“報應”兩字概括。
額爾金是個殖民主義者,他的行為符合當時英國的利益,但也給中國帶來了災難。評價他,得看事實,看他干了啥,后果是啥,而不是給他貼個“惡有惡報”的標簽。
歷史學家常說,歷史是復雜的。額爾金不是什么好人,但他也不是單純的惡棍。他是個執行命令的貴族,帶著英國的傲慢和貪婪,把圓明園燒了。他的死,不是天罰,而是身體垮了。
硬要說“因果”,那得看更廣的層面:英國靠武力搶了那么多好處,最后也沒能永遠霸著世界;清政府腐朽無能,丟了圓明園,也丟了民心。這才是大歷史里的因果,不是某個人三年后死了這么簡單。
火燒圓明園是件大事,額爾金是主謀之一,這沒啥爭議。他的死跟“自食惡果”沒啥關系,歷史事實比傳言靠譜得多。咱們看歷史,不能光聽故事,得挖真相。圓明園的灰燼里埋著屈辱,也埋著教訓。額爾金的下場,不是老天爺的算賬,而是他自己身體扛不住。別老想著報應,歷史不是用來解氣的,是用來明白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