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轟然倒塌的那個冬天,平壤的冷風格外刺骨。
1991年末,當東歐巨變浪潮席卷而來,社會主義陣營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時,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敏銳地發現,東歐劇變時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黨最先失去的,就是對軍隊的控制。
金日成的這個判斷顯然不差。
眼看著一個個"老大哥"們變了顏色,朝鮮半島北部這個小國家面臨著生存還是毀滅的終極選擇。就在這個關鍵節點上,一個被稱為"先軍政治"的理論應運而生,其大致內容可歸納為"在國家事務中,一切工作以軍事為先、以軍事為重"。
說白了,這就是一個賭國運的選擇。
賭贏了,小國也能在大變局中站穩腳跟;賭輸了,就徹底玩完。
但問題是,當時的朝鮮還有別的選擇嗎?
蘇聯解體后:朝鮮為什么只能走"先軍"這條路?
要搞清楚先軍政治,得先看看90年代初朝鮮面臨的處境有多糟糕。
1980年,朝鮮實際人均GDP水平遠高于印度和中國,也高于世界上其他許多的發展中國家。
那時候朝鮮還真不是什么窮國,免費醫療、免費教育、住房補貼,福利搞得挺像樣。從1950年到1980年,朝鮮人均GDP年增長率為4.5%,約為美國的兩倍。
1960年代朝鮮的人均GDP一度甚至領先韓國。
但好日子沒過多久。
隨著前蘇聯的解體及原共產主義國家一個接一個的脫離共產主義行列,朝鮮在國際舞臺上更形孤立。
原來的援助沒了,貿易伙伴跑了,技術支持斷了。
更要命的是,美國和韓國開始對朝鮮施壓,各種制裁接踵而至。
金正日這時候接班了,面對的就是這么個爛攤子。
經濟急轉直下,朝鮮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了官方所稱的"苦難行軍"。糧食不夠吃,工廠開不了工,電力供應不足,整個國家的基礎設施都在往下滑。
更雪上加霜的是,1994年至1998年,朝鮮遭遇嚴重饑荒。
據不同來源估計,因饑餓或營養不良而死亡的人數在25萬至350萬不等。這個數字對一個2500萬人口的國家來說,簡直是滅頂之災。
在這種危機中,朝鮮領導人面臨一個根本問題:到底怎么保住政權?是學蘇聯東歐那樣開放民主化,還是另辟蹊徑?
金正日的答案很明確——在經濟極度困難的同時,將幾乎所有可用資源投入到軍事力量的發展建設當中,發展導彈、核武器,擴編軍隊。
這就是先軍政治的現實基礎。
與上世紀80年代著重擴大機械化師團不同,這個時期朝鮮的國力也只能支持他們重點擴編民兵預備役,并大量裝備遠程火炮、火箭炮。
說到底,朝鮮當時的選擇其實挺有限的。
經濟改革?沒資金沒技術;政治開放?怕步蘇聯后塵;外交突破?美韓日都在圍堵。
唯一能抓的稻草,就是軍事力量。
先軍政治的核心邏輯:小國如何在大國博弈中求生存?
先軍政治到底是個啥玩意?
朝鮮官方在2002年開始擴充和完備并且著重強調"先軍政治"的內容,把它包裝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
核心思路很簡單:軍隊優先,一切為了軍隊,一切服務于軍隊。
朝鮮通過對社會階層次序的調整,將軍人置于工人、農民、知識分子3大階層之前,以突出軍人的地位。在資源分配上,軍費開支優先保障,武器裝備優先發展,軍事人員優先待遇。
這個政策的力度有多大?看數字就知道了。
根據美韓的情報分析,朝鮮的軍費占GDP比例最低也超過20%,甚至可能達到50%。
相比之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軍費占GDP比例都在5%以下。
朝鮮2017年宣布將把全部國家開支的15.8%用于防務開支,這還只是公開的數字。
按照《簡氏防務周刊》的分析,朝鮮年度軍費可能高達160億美元,占GDP的40%。
比起數字,這套理論背后的戰略考量更值得琢磨。
朝鮮的算盤是這樣打的:既然經濟上比不過韓國,外交上孤立無援,那就在軍事上搞個"不對稱優勢"。
你韓國GDP是我的幾十倍?沒關系,我把首爾放在火炮射程之內。你美國軍事力量強大?行,我搞核武器跟你玩命。
朝鮮70%的現役部隊,上萬門火炮和2000輛坦克,都部署在距非軍事區不到100英里的地方。
首爾距離朝韓邊境只有40公里,這意味著朝鮮的遠程火炮可以直接威脅韓國首都。
據蘭德公司評估顯示,近6000門朝鮮火炮可以在1小時內對韓國造成萬余人傷亡。
金正日多次強調要堅持"先軍政治",他曾在多個公開場合說,"先軍政治就是萬能寶劍"。這話聽起來很夸張,但仔細想想,確實有道理。
對于朝鮮這樣的小國來說,軍事威懾就是最后的底牌。
更關鍵的是,先軍政治還有個政治功能:維護政權穩定。
金日成對軍隊的忠誠極為重視,作為他繼承人的金正日也完全繼承了這一點,并將其理論進一步發展。
通過突出軍隊地位,確保軍隊絕對忠誠,金家王朝的統治基礎就更加牢固。
朝鮮軍力到底有多強?數字背后的真相
說一千道一萬,先軍政治到底管不管用,得看實際效果。
從軍隊規模上看,朝鮮現役部隊共有110萬人左右,其中陸軍約95萬人、海軍4.6萬人、空軍8.6萬人。
朝鮮的現役軍隊人數位列世界第4位,這對一個2500萬人口的國家來說,比例相當驚人。
更別提還有數量高達748萬人的預備役部隊,占人口總數30%左右。
朝鮮人民軍在2024年全球軍力排名第36名,雖然不算特別靠前,但考慮到朝鮮的經濟體量,這個成績已經很不容易了。
在核武器方面,朝鮮從90年代開始搞核計劃。
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朝鮮就已開始了核技術的研究工作。60年代初,朝鮮建立了"寧邊原子能研究所",由前蘇聯培訓了部分核技術人才,并引進了第一座800千瓦的核反應堆。
經過30多年的努力,朝鮮相繼建成了6個核研究中心、2座研究堆、6座鈾礦、3座二氧化鈾轉化廠等設施。
朝鮮先天有發展核武的最大優勢,就是它自產鈾礦,光是平壤附近的順川和博川礦山就是中型鈾礦,國內已探明可開采的鈾儲量達400萬噸。
自2006年以來,朝鮮總共進行了6次核試驗,雖然具體的核武器數量是機密,但外界普遍認為朝鮮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核威懾能力,這對美韓日構成了實實在在的威脅。
導彈技術方面,朝鮮的進步更是讓人刮目相看。
從短程導彈到洲際彈道導彈,朝鮮都有所涉及。2024年1月,美國發布聲明強烈譴責俄羅斯購買朝鮮彈道導彈并用于對烏克蘭的戰爭,這從側面說明朝鮮的導彈技術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
從"先軍"到"人民第一":金正恩時代的政策調整
時代在變,先軍政治也在變。
金正恩上臺后,雖然繼續強調軍事建設的重要性,但政策重心有了明顯調整。
2019年,朝鮮兩次修改憲法,修訂后的憲法只在序言部分提及了"先軍政治"的歷史,再無"先軍政治""先軍思想""先軍革命路線"之類的表述。
2021年1月,朝鮮勞動黨召開第八次代表大會修改黨章,"人民群眾第一主義政治"取代"先軍政治",成為社會主義基本政治方式。
這個變化挺有意思。不是說先軍政治不要了,而是在保持軍事威懾的基礎上,開始更多關注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金正恩強調"以民為天",提倡"人民群眾第一主義"。
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金正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從數據上看,朝鮮經濟確實有所改善。
據聯合國統計司數據顯示,2023年朝鮮名義GDP為18091.30億朝鮮元,同比增長9.8%。按照不同匯率計算,2023年朝鮮人均GDP為640美元或1198美元。雖然這個數字還是很低,但比起90年代的"苦難行軍"時期,已經有了明顯好轉。
這個轉變其實很好理解。
先軍政治解決了朝鮮的生存問題,但要想長遠發展,還得靠經濟建設。金正恩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政策上做出了相應調整。
但這并不意味著朝鮮放棄了軍事優先的基本方針。相反,在已經具備一定軍事威懾能力的基礎上,朝鮮可以更從容地推進經濟發展。
國際視角:先軍政治的得與失
從國際政治的角度看,朝鮮這招還真管用。
你看伊拉克的薩達姆,利比亞的卡扎菲,都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威懾力被美國干掉了。朝鮮呢?有了核武器,美國也得掂量掂量。
但先軍政治也讓朝鮮付出了巨大代價。
比如,經濟發展嚴重滯后,民生問題突出,國際形象受損。
聯合國2008年報告稱,朝鮮?的婦女和5歲以下的兒童營養不良。朝鮮人均壽命與15年前相比縮短了3.4歲,減至69歲。
為了軍事優先,朝鮮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改善。
從朝韓對比就能看出差距。韓國陸軍2024年時兵力總數為36.5萬人,比朝鮮少得多,但裝備水平遠超朝鮮。
在韓國2024年舉行的閱兵式上,170件各類武器裝備亮相,雖然韓媒承認真正堪稱世界頂級的較少,但總體水平比朝鮮高出一個檔次。
不過,朝鮮也有自己的優勢。
比如,在常規火力方面,朝鮮部署了大量火炮和火箭炮,可以對韓國首都圈構成直接威脅。這種"不對稱優勢"讓韓美不敢輕舉妄動。
總的來說,先軍政治確實是冷戰后朝鮮的最優選擇。
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這個政策幫助朝鮮渡過了最艱難的時期,保住了政權,維護了國家獨立。雖然代價不小,但對朝鮮來說,生存比發展更重要。
今天的朝鮮雖然依然面臨各種挑戰,但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朝不保夕的國家了。
有了一定的軍事威懾能力,朝鮮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明顯增強。從金正恩時代的政策調整也能看出,朝鮮正在尋找軍事威懾與經濟發展的平衡點。
當然,這條路也不是所有國家都能走的。
朝鮮能成功,一方面是因為特殊的地緣政治環境,另一方面是因為朝鮮人民的巨大犧牲。
但不管怎么說,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先軍政治確實是朝鮮唯一的選擇,也是最現實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