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局界圖》 本文圖片均為 浦東城市規劃和公共藝術中心提供
5月23日,與浦東共頻:從歷史記憶到未來藍圖——“信號”2周年系列活動之城藝+論壇,暨“匯創青春”上海大學生文化創意作品展,在上海市浦東城市規劃和公共藝術中心主辦。
依托《浦東印象·時空繪夢——圖溯上海之浦東地圖展》,本次論壇以24幅跨越百年的歷史地圖為線索,時間跨度從1905年的《上海局界圖》到2024年的《浦東新區地圖》,系統呈現浦東從鄉村田野到國際都市的發展進程。
上海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鄭祖安以《浦東:從鄉僻之壤到繁華璀璨的上海都市新區》為題,回顧了“浦東”地名的歷史由來及其形成的地理與水利背景。他指出,浦東的興起始于黃浦江的開通,這一水系變革不僅重塑了上海城市格局,也奠定了浦東地理認知的基礎。在歷史演變中,浦東長期處于“碎片化”的行政區劃狀態,直至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川沙、南匯等區域的整合與新區的設立,最終完成從“小浦東”到“大浦東”的歷史性跨越。鄭祖安強調,今日浦東的發展成就,深植于其深厚的歷史土壤和國家戰略的強力推進之中,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在城市層面的生動實踐。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研究員薛理勇則以《從一張老地圖說起》為題,通過1905年《上海局界圖》及大量珍貴歷史圖志和地名資料,追溯浦東地區的空間形態與人文演進。他指出,浦東不僅是一片農耕與鹽業并重的江南水鄉,更是傳統文化與移民融合的獨特樣本。通過分析“熬波圖”所描繪的傳統鹽業工藝及“場、團、灶”制度的形成,他還原了浦東地名背后的生活圖景與產業邏輯。薛理勇特別指出,歷史地名如六灶、三灶、大團等,至今仍保留在浦東大地上,是地方記憶的生動體現,也是城市認同的精神支點。
除上述地圖以外,24幅中也不乏極具特色的地圖,這些地圖不僅反映了浦東地理空間的重塑,更映射出浦東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與文化形態的多元演進:
1909年的《江蘇南匯縣全境圖》
1909年的《江蘇南匯縣全境圖》,作為南匯地區最早的測繪地圖,記錄了南匯的地理與人文細節;
1939年的《最新上海市街地圖》,清晰展現了1930年建成的浦東第一條官方承建的馬路——浦東路,也是浦東大道的前身;
1958年的《上海市全圖》,反映了行政區劃的重要調整。1月國務院電復,同意將江蘇省的嘉定、寶山、上海3縣劃歸上海市。10月撤銷東昌區、東郊區,設立浦東縣,11月江蘇省的川沙、南匯等7縣劃歸上海市;
1981年的《上海市市區圖》,出現了中國首條水底公路隧道——打浦路隧道,體現了黃浦江越江交通方式的革新;
1991年的《上海市區交通圖》,浦東大道141號處的“浦東開發辦公室”標注尤為矚目,它與1990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開發開放浦東的重大決策相呼應,成為浦東發展歷程中的重要坐標......
作為本次論壇的特別單元,“匯創青春”上海大學生文化創意作品展同步啟幕。
1958年的《上海市全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