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旅游能不能住在親戚家?要不要住在親戚家?這其實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但是好像總有一些人不明白其中道理。
最近,某平臺有一個帖子火了,博主發帖稱遇到了惡心的親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在不久前五一假日,博主一家五口打算開車去上海游玩,考慮到減去啟程和返程的天數,剩下的也沒兩天時間了。
又想到家里有親戚在上海買了房子,那么剛好可以住在親戚家,還可以跟親戚親近親近,孩子們也有個玩伴。所以根本就沒有考慮過要不要住酒店。
出于禮數的考量,住在親戚家的這幾天,博主買了差不多1000塊錢的水果禮包,還特意給親戚家的小孩包了500塊錢的紅包。
然而,就在博主返程時,親戚卻突然有些難為情的開口說:如果下次你們再來上海玩,就不要住我這兒了,還是去住酒店吧。
親戚的話讓博主覺得非常生氣,她計算著自己為親戚家花費了1500塊錢,親戚明明是獲益者,卻又擺出吃虧的樣子,真是得了便宜還賣乖。
返程的途中博主越想越生氣,她覺得親戚這樣說真是太惡心了,簡直要把她的心傷透了,所以這樣的親戚不要也罷。
看完博主的文字,我發現她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并未站在親戚的立場看待這件事。
在博主看來只不過她們只是住兩天,跟親戚聊聊天,吃幾頓飯,睡兩覺,然后就走了。
卻并沒有想過自己一家五口人,借住在有小孩的親戚家,就算再大的房子,八九個人住在一起也會很擠巴。
并且,親戚要考慮的問題非常多,比如:
你們幾點到,用不用接,能不能找到?
晚上吃什么?家里做?還是外面吃?
要不要找單位請假?
怎么協調接娃放學?
晚上怎么睡?騰房間還是地鋪?
床單被套得拿出來曬曬,換套干凈的。
洗漱用品必須準備幾套,拖鞋買幾雙。
家里必須要收拾一下的。
淺算一下,簡直就是大工程。
博主認為自己花錢買了水果又給孩子包了紅包,已經很大方了,不會讓親戚吃虧??墒撬龥]有考慮到親戚或許并不想要這份錢,并且相較于這些錢,她的付出與勞累選不止這個少數,但最后還吃力不討好。
其實,我覺得是博主沒有考慮周全,如果拿著1500塊去住酒店,也可以住的很舒服,為什么非要去麻煩親戚呢?更何況還是拖家帶口,真的很沒有邊界感。
“一家五口住親戚家”的爭議,表面看是經濟賬的問題,實則暴露了人際交往中最容易被忽視的邊界感。
博主認為自己付出了金錢,親戚就該欣然接受,卻忽略了真正的困擾并非物質補償能解決,親戚犧牲的是私人空間、生活節奏,甚至家庭原有的和諧氛圍。
現代社會,親情不該成為“理所當然”的索取理由。
真正的體諒,是站在對方角度思考:是否打擾?是否強求?是否讓對方為難?如果旅游本是為了放松,卻讓接待者疲憊不堪,這樣的“親近”反而成了負擔。
與其糾結“親戚該不該收留”,不如回歸更健康的相處模式:親友相聚,可以約飯、聊天,但住宿盡量自理。
畢竟,再好的關系也需要分寸感,再親的血緣也要尊重彼此的舒適區。真正的親情,不該被“住幾天怎么了”綁架,而該在互相體諒中長久維系。
小某書上也有一個關于借住親戚家的帖子。
博主的閨女在縣城讀書,因為自家在縣城沒有買房,便讓閨女借助在縣城有房子的姑姑家。為了感謝姑姑的借住和照顧,博主每次都讓女兒帶著大包小包的東西送姑姑。
然而,某天,閨女突然跟博主說能不能不住在姑姑家?博主覺得奇怪,住的好好的為什么不住了呢?
原來,自從閨女住進姑姑家,姑姑和姑父就時常發生爭吵,話里話外的意思就是反感閨女借住,小孩子聽懂了他們的意思,感到很委屈,也不想再讓姑姑姑父為難。
博主聽完閨女的話鼻頭一酸,他之所以讓閨女借住并不是因為摳門不想花錢,是考慮到女孩子一個人租房住不安全,想著那是自己的親姐姐,閨女的親姑姑,都是親人,肯定不會介意。
但實際上博主忽略了一件事,閨女借住姑姑家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即便姑姑沒意見,也要考慮姑父及其家人有沒有意見,否則因為你閨女的借住,導致人家發生家庭矛盾,那就很不應該了。
所以博主決定租房陪讀是最正確的選擇,其實也不用責怪姑姑,這也不是不把親情當回事,而是為人處事本當如此,凡事不能只考慮自己,不為他人著想啊。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那些去大城市看病,為了省錢或是圖個方便要求借住在親戚家的,其實這種情況大多數人家都是很反感的。
因為生病的人自身肯定都是帶著病菌,無論傳不傳染,總讓人有些排斥。如果你生病了,還要住在親戚家,親戚家又有孩子,真的會膈應,會擔心自家孩子的抵抗力不行,影響生病了怎么辦呢?
所以那些沒有邊界感的人,不要再自私了,花點錢住個酒店,不要去麻煩別人,也是一種禮貌和教養。
最讓人不能理解的就是分明是自己去麻煩了人家,最后反過來卻說人家招待不周的人了。
刷到過一個博主去是去辦事,因為不想花錢到外面吃飯,就臨時跑去親戚家蹭飯。
但是親戚家的碗小,飯不夠吃,菜也不夠吃,最后導致她都沒吃飽,最后還要發帖說親戚小氣。
可是分明是博主臨時去的說親戚家,親戚來不及準備飯菜也是正常的呀,況且你也是空著手去的親戚家呀,不要拿途中沒看到東西賣當借口了,自己小氣反而怪親戚小氣,真是挺讓人無語的。
我們生活中,時常會遇到一些沒禮貌沒有邊界感的親戚,出于沾親帶故的原因不好拒絕,往往到最后自己吃了虧還不被感恩。
其實,如果不想委屈自己,直接拒絕或許是個不錯的辦法,就是怕你想不開口拒絕。
曾經有個“拒絕親戚無理要求”的聊天帖子很火,一位表哥給在北京工作的表妹發消息,稱其嫂子的弟弟一家要去北京玩,讓表妹招待一下。
表妹一看表哥這消息就覺得好笑,表嫂的弟弟一家來北京玩,要她招待,這也不是多么親的親戚,平時都不聯系,憑什么讓她招待呢?
于是,表妹想好了直接拒絕。
先問什么時候到,得到答案后直接說那天要出差。
表哥又說讓表妹幫忙訂酒店,表妹刷一下直接發過去一張訂酒店價格的截圖,表哥還覺得表妹爽快了,直接就說要一張大床,一張雙床。
表妹也不慣著,直接算出價錢,問表哥是微信還是支付寶。
一句話把表哥問的一愣一愣的,表哥讓表妹墊付,表妹說沒錢,反過來又問表哥借錢。
氣得表哥直接責怪表妹書讀的多,卻不懂人情世故,并聲稱自己哪有錢。
這下好了,表妹也不再與表哥周旋,直接開懟:沒錢你充什么大頭,還招待?一分不花你是來白嫖的吧,臉真大。
即便最后表哥搬出來嫂子,也是無用的,這位表妹的懟人功夫可真是了得,看得人心里痛快極了。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無論親疏,都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很多時候,我們容易陷入一種誤區,認為血緣或情分可以成為理所當然索取的理由,卻忽略了對方也有自己的生活節奏和邊界。那些看似"舉手之勞"的請求,對他人而言可能意味著巨大的精力消耗和心理負擔。
真正的親情和友情,不該用"是否愿意犧牲自己來成全我"來衡量。與其事后抱怨"親戚不近人情",不如在提出請求前多換位思考:我的要求是否合理?會不會給對方帶來困擾?若實在難以啟齒拒絕,不妨學學那位北京表妹的智慧,用幽默直接的方式守住自己的底線,既不委屈自己,也不讓關系陷入尷尬。
說到底,成年人的世界里,最好的相處之道就是:能自己解決的事絕不麻煩別人,懂得拒絕不合理的要求,同時也要理解他人的難處。保持適當的距離感,不是冷漠,而是對彼此最大的尊重。唯有這樣,親情才能長久溫暖,友情才能歷久彌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