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壹心理,14年專業心理咨詢品牌
作者:幸可
前陣子,失業已久的朋友小宇,不僅找到了新工作,還成功漲薪。
聚會時談及此事,我們都很好奇他怎么突然發生這么大的轉變,小宇笑笑說:
“其實,這都是因為我學會了給自己「立人設」。”
原來,小宇在面試前,就決定給自己立一個“職場精英”的人設,不斷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提升自信心。
并因此做了很多準備,比如提前演練、想象自己成功的場景……
在面試時,他果然表現得很專業,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了出來,跟他提前想象的一樣,成功拿到了滿意的Offer。
小宇說:“其實我在原來的公司真的沒什么存在感,我也是想逼自己一把。”
給自己“立人設”,真的能成為理想中的自己?這事聽起來好像有點離譜,但確實是有科學依據的。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立人設的本質是實現“認知重構”,促使個體朝著理想中的自己不斷靠近,并逐步達成轉變。
那么,究竟要怎樣才能立好人設呢?如何通過立人設改變我們的生活呢?
今天,就來好好和大家聊一聊。
01
立好人設
真的可以“重啟人生”
所謂的“人設”,其實就是個體為自己設定的一種形象或角色,一旦確立,就會形成一種內在的行為規范和導向。
簡單來說,就是假裝自己是某種角色、某種狀態,能做成某事。
它可以是事業中的“職場精英”、社交中的“高情商代表”,或是生活中的“自律達人”等。
前面也提到,立人設是一種“認知重構”的過程,因為它涉及個體對自我認知、行為模式甚至是社會角色的重新定義和調整。
當你時刻記住自己的“人設”,就會產生一種“自驅力”不斷提醒自己,行為規范要符合當下的人設。
同事小靜因為夏天快到了,再加上體檢結果不是很理想,想要健身、養生,卻遲遲沒有行動。
在了解到“立人設”這個方法后,她前段時間給自己立了“自律美女博主“的人設,想象自己最后成功逆襲的樣子,于是她充滿了動力:
每天下班后堅持去健身房打卡,并拍視頻記錄過程及每天的身形變化;
周末在家也不點外賣、不吃亂七八糟的食物,主動學會了自己做飯,吃得很健康;
閑暇時間也沒有沉迷刷短視頻,而是看書、看紀錄片、養植物;
拒絕了很多無效社交,更喜歡和大自然接觸,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堅持這樣做的結果是:
因為專注內外調養,她的體脂率下降了,皮膚變好了,身體也健康了許多;
減少了很多人際上的內耗和焦慮,不僅情緒穩定了,內核也逐漸更強大;
并且提升了自己對日常小事的感知力,每一天都活得更自在、輕盈和幸福……
為什么立人設,會有如此強大的作用呢?
首先,這是個體實現“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的一個過程。它源于我們對自我形象的維護,以及對社會期望的回應。
當我們時刻記住自己的“人設”時,大腦會激活與目標導向行為相關的神經機制(如前額葉皮層),促使我們有意識地調整行為,以符合既定的形象。
其次,在立人設過程中,他人的評價和看法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在這個過程中,“鏡像神經元系統(Mirror Neuron System)”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們不僅能感知他人的反饋,還能將這些反饋內化為自我認知的一部分。
比如,當他人對我們的行為表示贊許或批評時,鏡像神經元會幫助我們模擬這些情緒和意圖,從而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并調整行為以更好地符合社會預期。
這種動態的自我調整過程,正是立人設的核心機制之一。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一句有關自我實現的名言:
“一個音樂家必須作曲,一個畫家必須畫畫,一個詩人必須寫詩,這樣他才能最終做到心平氣和。一個人能夠成為什么樣的人,他就必須成為什么樣的人。”
你的每一次選擇、每一個行動,都是在為自己的人生畫像添上一筆色彩。
02
雖然人設是“裝”的
但是自己要相信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理想自我的模樣,而立人設就是連接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橋梁。
立人設的過程,是我們對自己理想中的形象,進行重新定義和清晰化的過程。
不僅如此,在不同的社交情境中,立人設也可以作為一種良好的應對策略。
比如在職場中,很多人喜歡給自己立“不好惹”的人設,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在不同的場景,不同的人設確實可以帶給我們不同的作用。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立好人設呢?可以參考這3個方法:
1.深度自我剖析,確定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立人設不是盲目模仿他人,而是基于對自身的深刻理解。
所以我們所立的人設,一定要是自己內心高度認同的。
也就是說,在立人設的時候,我們需要結合自己的性格、興趣、能力和價值觀等,確定一個既符合內心追求又具有現實可行性的人設方向。
如果人設與真實的自我差距過大,比如明明很享受獨處、很害怕跟人接觸,卻給自己硬加了一個“社牛”的人設,那么你在維護人設的過程中,就會不斷消耗心理能量,甚至引發“認知失調”,變得更加擰巴、焦慮。
所以,你可以列出你長期穩定的特質(如邏輯性強、共情力高),而非短期行為(如偶爾一次演講成功),這樣能幫你更快速和精準地找對人設方向。
總之,人設應盡量貼近真實的自我,避免過度偽裝。
2.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我相信我可以做到。”
在確定好人設后,最重要的是“建立積極的信念”。
你需要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努力和調整,逐漸接近理想中的形象。這種信念是立好人設的動力源泉。
有一句很經典的話:
“Fake it until make it(假裝自己可以做到,直到成功)。”
這不僅僅是一句雞湯,而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
根據“自我效能理論(Self-Efficacy Theory)”,一個人對自己能否完成某件事的信念,會直接影響其行為和結果。
所以,記得多夸夸和鼓勵自己:
“我不再是以前的自己。”
“我已經強大了很多。”
“我這次肯定可以做到。”
只要你堅信自己可以成為理想中的自己,就更有可能采取行動并堅持下去,最終成為理想的自己。
3.不提前焦慮,將“養成理想自我”的時間線拉長
在自我覺察和評估后,如果你堅定了某種人設,就需要時間和耐心,不要期望一步登天。
根據習慣養成理論,一個新行為需要至少21天才能初步形成習慣,而真正內化則需要更長時間。
我們可以將大目標分解為小目標,從每一個小點做起,逐步積累。同時設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并記錄自己的進步。
例如,如果你想樹立“自律”人設,可以從每天早起10分鐘開始,然后逐漸增加難度。
成功的人設不是打造一副虛假的面具,而是放大你的“最佳原型”,成為更好的自己。
03
立好人設很有用
但別讓真實的自我被吞噬
給自己“立人設”這件事,雖然有諸多好處,但我們也需要平衡好人設與真實自我之間的關系,避免過度依賴人設,導致真實的自我被吞噬。
因為當個體過于沉浸在人設塑造中,可能會忽略真實的自我感受和需求,甚至產生“自我認知沖突(Cognitive Dissonance)”。
例如,為了維持“完美”人設,個體可能會壓抑真實的情緒或隱藏自己的弱點,長此以往,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的巨大落差會逐漸顯現,進而引發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
那么,我們該如何平衡好人設與真實自我呢?
1.明確目的:區分“人設”是短期工具,還是長期目標
短期工具: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如面試、演講或社交活動),立人設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達成目標。這種“人設”通常是暫時的,情境結束后即可卸下。
長期偽裝:如果我們想通過“人設”來改變自己,達到長期的成長與轉變,就需要更深入的規劃與實踐。這本質上是身份認同的重塑,需要將行為內化為習慣,并通過持續反饋來靈活調整。
總的來說,短期人設是“角色扮演”,長期人設是“自我迭代”。前者依賴情境,后者則是依賴神經可塑性與行為慣性。
所以,在立人設前,我們需明確其目的和時限。問問自己:
“這個人設是為了達成什么目標?”
“它需要維持多久?”
2. 保持彈性:允許人設隨情境調整,而非僵化不變
人設不應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根據不同的情境和需求靈活調整。過于僵化的人設可能會讓人感到束縛,甚至與現實脫節。
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化、他人的影響,你的目標可能會不一樣,因此需要避免人設固化,及時調整人設。
過度固化的人設(如“永遠正能量”“永遠積極向上”)會限制成長空間和生命活力,一旦出現負面事件(如情緒崩潰、遭遇失敗),就容易引發人設崩塌,陷入自我懷疑和否定中。
所以,在不同情境下,要允許自己展現不同的特質。例如,在職場上可以展現專業性,而在家庭中則可以展現溫暖和關懷。
我們不必每分每秒都要求自己要按照“人設”行動,可以適當地規劃一部分時間來做真實的自己。
比如在平常給自己立一個“學霸”人設,每天堅持早起上課,晚上去圖書館學習;但在假期時,給自己時間瘋玩,完全不想學習的事情,轉而做自己感興趣的、感到快樂的事情。
立人設需要消耗一定的心理資源,如果長期維持與真實自我差距過大的人設,可能會導致心理疲勞。
所以,我們必須給自己一定的彈性空間,而不是過度逼迫自己。
多和自己對話,覺察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如果這個人設需要你犧牲太多快樂和代價,那不妨放棄或調整。
3.接納復雜性:承認人設只是自我的一部分
每個人都是多面的,人設只是自我的一部分。我們無需用單一的人設,完全覆蓋自己真實的性格。
承認并接納自己的復雜性,是立人設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
這種靈活性不僅讓我們更好地適應不同情境,也能避免因過度追求單一形象而產生心理壓力。
請記住,人設只是工具,真正的核心是在追求理想的同時,尊重并接納真實的自己。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立人設的過程中實現真正的成長,而不是迷失在虛假的完美幻象中。
04
你知道嗎?很多我們夢寐以求的東西,當我們真正為之奮斗時,往往會發現——真正的收獲遠比想象中珍貴。
立人設的終極意義,其實是向世界溫柔地宣告“我值得”。
當你在追逐理想自我的路上,每一分努力都在拓展生命的寬度。你會看見:
那份與日俱增的自我認同,正在綻放光芒;
那個越來越接近目標的自己,正在變得圓滿;
那種發自心底的自愛,成為了你最堅實的鎧甲。
《小王子》里有句話: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收集木頭,也不要給人分配任務,而是首先教會他們渴望浩瀚無邊的大海。”
所以不要害怕,大膽去想、勇敢去做,你想要的答案正在路上。
作者:幸可
編輯:一顆多肉、笛子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14年專業心理咨詢品牌。
???
咨詢電話:186-1257-6320 / 138-1124-808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