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一個城市做宣傳,一定要講文化。宜興的文化不必說“教授之鄉(xiāng)”,也不必說“無宜不成校”。
單是一個早餐鋪子的油條,都能拿出來說道說道。
陽羨新村居民樓下,天剛蒙蒙亮,王其華布滿歲月痕跡的手已經(jīng)在案板上忙碌了起來。
不一會兒的功夫,一根根酥脆香軟的油條就整整齊齊地炸好了。
而這樣的生活伴隨著王其華36年。
時光追溯到1989年,23歲的泥瓦匠王其華放下瓦刀,在結婚后支起了一口鐵鍋。
從此,瓦刀換成了面杖,王記油條就此開張了,夫妻倆的清晨,便從揉面、切面、炸制的循環(huán)中開始了。
“那時候當瓦工收入不穩(wěn)當,想著做點踏實營生。”
他總說自己笨,學炸油條時沒少被油濺到手,可王其華妻子記得,丈夫蹲在灶臺前琢磨油溫的樣子,比砌墻時還認真。
從1989年到2025年,王記油條在陽羨新村扎根了36年,養(yǎng)活了一大家子,圓了女兒的大學夢。
沒有網(wǎng)紅店的精致裝修,卻成為顧漫筆下《你是我的榮耀》里煙火味十足的同款早餐。
夫妻倆用三十六年光陰,炸出了一鍋人間至味。
王記油條沒有準確的導航定位,沒有線上點單,靠著口口相傳的口碑在附近的街坊中扎下了根。
剛出鍋的油條外皮酥脆,里面卻松軟有彈性,香氣撲鼻。
小店菜單始終只有油條、豆?jié){、豆腐花等早點,但街坊鄰居都知道,這里的油條 “還是老味道”。
七點不到,鐵皮爐前就排起了長隊,穿校服的學生攥著零花錢踮腳張望,拎菜籃的阿婆熟稔地打招呼:“老王,來兩根油條加碗豆花。”
軟軟的面團被按壓成形,迅速下鍋,翻滾在熱油里,炸得蓬松金黃。
無論是趕著上班的年輕人,還是悠閑散步的老人,都會在這里駐足,買上一份熱騰騰的早餐。
幾張小桌子也總是座無虛席,食客們端著豆花、油條,細嚼慢咽間開啟一天的活力。
閉店時,妻子翻著賬本,王其華刷著手機,鐵鍋里的余溫還在往上冒,映得夫妻倆的影子忽明忽暗。
從1989年到如今,陽羨新村變了模樣,可每天清晨,總有著“咚咚” 的面杖聲、“嘩啦” 的油響,和“老王,來兩根油條”的招呼聲。
36年,王其華沒算過賣了多少根油條,只知道面杖握久了,比瓦刀更順手;油鍋里的光陰,比砌墻的日子更踏實。
就像他常說的:“趁現(xiàn)在還能干,就把這個味道繼續(xù)做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