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伊春,春意盎然。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場花落黑龍江省伊春市,是對其生態實踐的認可,更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生動注腳。
伊春與森林有著不解之緣。七十余載林區開發史,見證了它因林而生的繁榮;全面停伐的十余年,伊春在彷徨摸索中逐漸喚醒綠色發展的蓬勃力量。依托小興安嶺的林海優勢,伊春不斷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全力筑牢生態屏障,探索生態產業發展之路,一幅萬物共生的和美畫卷徐徐鋪展。
踏入湯旺河國家地質公園,空氣質量顯示屏上的數字讓人欣喜——“負氧離子16608個/立方米”“PM_2.5濃度9微克/立方米”……公園內,紅松、云杉、冷杉等樹木挺拔聳立,灌木、草本植物在林下錯落生長,鳥鳴聲不絕于耳。湯旺河國家地質公園副總經理高淑艷說:“紅松林配上興安杜鵑,每一處都是美景,每一次呼吸都是治愈。”
伊春坐擁400萬公頃浩瀚林海、40萬公頃秀美濕地、700多條天然河流,森林覆蓋率高達83.8%。這里不僅是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天然生態屏障,也是東北亞及全球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讓伊春成為眾多野生動植物的家園。梅花鹿在深林中輕盈躍動,白頭鶴在濕地里悠然嬉戲,細鱗魚在河水中自在暢游……1390余種植物、330余種野生動物在這里與人類共生共榮,東北虎、紫貂、中華秋沙鴨等珍稀物種也在這里尋到了理想棲息地,繁衍壯大。
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離不開伊春人的悉心守護。在新青白頭鶴國家自然保護區,廣袤的濕地水草豐茂,被譽為“中國白頭鶴之鄉”。每年有近90只白頭鶴在此棲息繁衍,約占全球總量的1%。借助過往的觀測積累,在這里人工孵化的白頭鶴正茁壯成長。
“白頭鶴每天上午10點半、下午3點半進行放飛,大概10多分鐘它就回來了。”新青國家濕地公園飼養員崔和平介紹,放飛訓練能讓它們在未來更好適應野外環境,壯大白頭鶴種群。
如今,伊春已建成23個自然保護區、7個地質公園,構筑起堅實的生態屏障,也為發展綠色產業打下堅實基礎。“春賞花、夏避暑、秋觀山、冬嬉雪”的全季旅游成為伊春的閃亮名片。伊春的旅游人次和收入連續兩年實現增長50%以上,帶動康養民宿、林下經濟等多種業態蓬勃發展。
西倚金祖峰、北臨湯旺河大壩的伊方山水民宿,是伴隨伊春文旅發展成長起來的。去年,這里接待了近5000名游客,暑期旺季更是一房難求。負責人曾天姣介紹,正在施工的三期工程,預計7月份完工,新增了綜合餐廳、研學教室、山貨小賣部等配套設施,建成后將成為集農林產品展銷、康養旅居、美食品鑒、研學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民宿綜合體。
青山黑土孕育出無數“奇珍異寶”。伊春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全市有24家樺樹汁企業,開發出五大類180余款產品;黑木耳產業鏈條不斷延伸;野生藍莓、刺五加等形成“九珍十八品”品牌矩陣。九峰山養心谷作為國家4A級綜合性森林康養基地,集森林氧療、旅居養老、研學體驗、產品研發于一體,推出的雪蓮果汁、白樺樹汁、濃縮樺樹汁深受消費者青睞。景區負責人楊毅說,“這些產品在線上平臺賣得特別好,白樺樹汁生產線最近一直在加班加點生產”。
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綠色產業蒸蒸日上,伊春人的生活越過越紅火。打“生態牌”、念“山字經”、唱“林下戲”,伊春走出了一條“保生態”與“富口袋”的雙贏之路。(經濟日報記者 劉 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