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202個城市(區)被授予全國文明城市(區)稱號。肇慶市、四會市、德慶縣通過復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2020年11月,肇慶市、德慶縣分別被授予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如今,繼續蟬聯全國文明城市。四會市于2017年11月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目前已連續兩屆蟬聯全國文明城市。
肇慶市:厚培精神文明沃土
通訊員 梁小明 攝
自2020年11月成功摘得全國文明城市“金字招牌”以來,肇慶在邁進文明創建新征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堅持惠民創建、精準創建、常態創建,開創了全民動員、全員參與、全域創建的生動局面。
▎堅持政治引領,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全市黨員干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廣泛組織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六進”。用好我市“十佳宣講員”和巾幗宣講團、硯都文化宣講團等特色宣講隊,深入各領域、各行業開展對象化、分眾化宣講活動。建好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級融媒體中心等平臺,全方位多層次宣傳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市媒體打造“宣講時間”“鐵軍講堂”宣講欄目,舉辦開展近50期,推動理想信念教育走深走實。
▎堅持價值引領,深化文明培育
實施《肇慶市民文明素質提升行動方案》,開展“肇就美好”等多種主題活動,引導市民提升文明素養。廣泛開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中華經典誦讀進校園等活動,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利用清明、五一等時間節點廣泛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組織“清明祭英烈”“嶺南童謠征集傳唱”等線上線下活動,參與學生人數超62萬人次。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和戲曲、書法、傳統體育進校園等活動1600多場次。持續推選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發揮先進典型引領作用,2024年,1人獲評“中國好人”、9人獲評“廣東好人”、2人獲評廣東“新時代好少年”。
▎堅持創建惠民,深化文明實踐
持續鞏固提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統籌推進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通過抓機制促常態,抓基礎促提升,抓宣傳促參與,抓督導促長效,推動文明創建提質增效。全市建成常態化文明創建數據匯聚平臺,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9個、實踐所106個、實踐站1532個,延伸打造文明實踐站點(基地)124個,形成“三縱四橫”文明實踐網絡。
▎堅持城鄉融合,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結合“百千萬工程”典型鎮村創建等中心工作,組織開展肇慶市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五大行動。全市開展理論宣講近3000場次,受眾近14萬人次,實現全市1557個行政村(社區)宣講全覆蓋;建成縣級公共圖書館鎮街分館106座、農家書屋1539個、“粵書吧”13家、“硯都書房”29家、公共文化空間422個,實現“一鎮一所一站”、“一村一站一屋”文化陣地縣鎮村三級全覆蓋,構建起15分鐘鄉村文化生活服務圈。
四會市:文明之花開遍全城
圖源 四會發布
四會是第五、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2021年以來,四會市不斷鞏固提升全國文明城市建設成果,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文明、城市治理水平、市民文明素質等“四個提升”。
▎堅持健全工作機制,持續夯實創建基礎
保留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扎實抓好文明創建常態化管理工作;落實常態化文明創建聯席會議機制,組織公安、城管等部門召開聯席會議36次,印發《四會市關于常態化開展文明創建的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等制度,落實獎懲措施;完善網格化管理制度,發動5000多名黨員常態化下沉駐點網格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為城市營造整潔、優美、文明、安全、有序的社會氛圍和居住環境;保障經費投入,安排2500多萬元實施文明城市創建重點工作項目,促進城鄉環境品質再提升。
▎廣泛踐行核心價值觀,持續提升群眾文明素養
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開展“踐行價值觀 文明我先行”等活動1200多場次;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把大沙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打造為“鄉村文化空間示范點”,建設羅源鎮紅旗村、黃田鎮萬洞村等5個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五大行動樣板村。深入開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選樹宣傳活動,累計共推薦、評選出“中國好人”“廣東好人”等各級先進人物1376名。目前,四會實名注冊志愿者人數7萬多人,志愿服務組織及團體450多支,累計志愿服務活動時數近500萬小時。
▎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持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建成四會市數字化城市綜合管理系統并投入使用;深度融入大灣區“一小時”交通圈,加快推進二廣高速龍甫互通立交和省道263線等一批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五大行動為契機,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2023年農房風貌品質提升2552棟,建成柒號美術館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5家;實施“百千萬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大沙鎮等3個鎮入選“全國千強鎮”,在省2023年度“百千萬工程”考核中獲評“優秀”等次。
▎堅持創建惠民利民,持續推進民生事業
四會市將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納入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常態化開展城市管理、生態環境保護等專項整治行動。2023年,全市財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7%,十件民生實事完成100%,完成槎山體育路等“口袋公園”建設,成立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新增4家二星級養老服務機構,實現13個鎮(街道)長者飯堂全覆蓋。
德慶縣:崇德文明之城
圖源 德慶發布
自2020年獲評全國文明城市以來,德慶縣圍繞建設“崇德之城、文明德慶”目標,堅持創建為民惠民利民,重在日常經常,全力推進常態化文明城市創建工作。
▎突出高位推進,推動創建工作更有力
制定《德慶縣關于常態化開展文明創建的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堅持創文全縣“一盤棋”,“一把手”高位推進,廣大黨員干部和市民群眾凝心聚力,共建共享美好家園。
▎突出創建惠民,推動人居環境更整潔
每年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常態文明城市創建,補齊市政基礎設施短板。對縣城區主次街道、公園廣場壞爛路面、人行道等進行全面修復,對城區東西出入口、龍母大街等路段和12個鄉鎮主要街道、排水排污管網、綠化美化進行升級改造,城區及鄉鎮圩鎮面貌持續改善。堅持以群眾滿不滿意為導向,實施“創文微實事,服務大民生”行動,聚焦市政基礎設施短板,每年辦好一批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微實事”。
▎突出常態長效,推動城市管理更精細
城管、市場監、公安交警等城市管理職能部門重在日常,注重經常,常態化抓好“六亂”整治、集貿市場和文明交通秩序管理等工作。縣城21個片區124個網格單位嚴格落實文明創建(文明實踐)“兩長四包”(片區長、網格長;包衛生、包宣傳、包秩序、包小修小補)網格化管理和逢周五志愿服務進網格機制,讓城市管理更精細、更有溫度。
▎突出特色創建,推動崇德之城更亮麗
做好“德”字文章,深挖龍母文化、孔子文化等內涵,用好用活崇德園主題文化公園、孔子文化主題公園、法治文化主題公園、崇德家風家訓主題廣場、崇德文化長廊等“六大”特色景觀,并在城雕公園、崇德廣場等設置了18個具有德慶特色的公益廣告街頭景觀小品,形成了“一園一主題、一街一特色”,提升了城市顏值和文明氣質。
▎突出鑄魂立德,推動文明創建更有效
推進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縣建設,實現縣鎮村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覆蓋,建成1個實踐中心、13個實踐所、193個實踐站和8個實踐點。推進文明校園創建,全縣45所中小學100%創建成為“肇慶市文明校園”,4所學校成為“創建全國文明校園市級先進學校”,形成“一校一特色”。大力開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推薦評選和先進事跡宣講活動,以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廣大群眾。近年來,獲得市級以上“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新時代好少年”稱號55人,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好人”稱號共3人。
來源:肇慶+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