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永清
從太原向北行駛約80公里,便抵達了被譽為晉北鎖鑰的忻州。穿過那座屹立了兩千年的北城門樓,踏著歷史的石子路,南北大街兩旁林立著酒肆商鋪,旗幟隨風飄揚,似乎在訴說著悠久而古老的故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行,仿佛穿越回了明清時代。
轉入秀容巷,周圍頓時安靜下來。或許是讀書的地方,或許是人們對讀書的敬畏,又或許是一種獨特的氛圍。
遠遠望去,秀容書院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地坐落在繁茂的喬木和灌木之間,極具時代特色的建筑在其中若隱若現。隨著游客的走動,挑檐和屋脊時隱時現,顯得十分頑皮。最高處的廖天閣孤傲挺拔,直指蒼穹。夏日里,樹木郁郁蔥蔥,花香四溢,走在其中,可以欣賞到喬木的偉岸身姿;登上高處,可以近距離聞到槐花和棗花的芬芳。冬日時,書院被皚皚白雪覆蓋,顯得高雅而潔凈。偶爾,黑白相間的喜鵲在雪地上跳躍,留下梅花般的腳印,匆匆忙忙的樣子,忽然間,一簇灌木閃現,梅花便不見了蹤影。偶爾,陽光灑在雪地上,明亮而祥和。
忻州秀容書院始建于1772年,自滿清從白山黑水間崛起,對漢文化深感折服,便將學習和發展漢文化定為基本國策,在各地敕令修繕書院。在這樣的背景下,秀容書院得以修建,其他地方也有類似舉措,據資料顯示,忻州范圍內規模以上的書院就有7座以上。然而,秀容書院的保護最為完善。學者閆竹葉先生曾撰文盛贊道:“新興故郡,秀容古城。環二水而兆瑞;踞九原而昌明。設書院之巖巖,名追岳麓;移學官之赫赫,聲接魁星。雄姿遙佇,鳳闕珍藏四庫;天籟和鳴,文苑常授六經。忻州惟才,于斯為盛;三晉學府,魁尊秀容。”
秀容書院的興建離不開忻州人民所稱道的忻州知府魯璜。魯璜,黎川中田(今江西新城)人,字守原,號緯躔,時任忻州知州。上任后發現忻州“幅員遼闊、民戶殷繁、家有益藏、人事囊囊,謳吟弦誦之聲不絕于耳”。然而儒學生員名額有限,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而教化萬民是父母官的職責所在,但“獨書院至今缺”。于是魯璜萌生了創立一所書院的念頭。他首先召集城內紳士、名儒們在文廟的明倫堂共商此事。大家紛紛表示贊同,并愿意出資和出力。隨后,他又派人到鄉下募捐,得到了鄉紳的積極資助。很快,共征集到白銀四千余兩,解決了籌建書院的經費問題。院址經過多方協商,選定在已廢棄多年的城西南九龍崗,文昌祠西,并增建了院舍房屋。因忻州古有秀容之稱,故將書院命名為秀容書院。
我小時候曾來過這里,首先是一段之字型水泥路。攀爬上去,當時那里駐扎著一所軍營。門口有持槍的軍人肅立。大門兩旁是朱紅大字“提高警惕、保衛祖國”。后來查閱資料,這里原來駐扎的是忻縣軍分區獨立營。獨立營在此駐扎期間,客觀上對文物的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據資料顯示,這塊風水寶地也以其博大的胸懷,迎接新時代,煥發新光彩。繼忻縣中學之后,又有忻縣農商職業技術學校、忻縣師范學校、忻縣地區聾啞學校、忻縣地區衛校、山西省戲曲學校忻縣分校、山西省電視大學忻州教學班、忻州市第三中學校、忻州市第一職業中學校先后在這里開展大規模教學活動,為社會主義祖國培養了大量各級各類建設人才。
書院的入口如今已遷至下方,飛檐翹角,四面通透,門楣上刻著“秀容書院”四個大字,筆觸圓潤而灑脫,既保留了古典韻味,又展現了書院的包容與開放。從舊門到新門的變遷中,新增了若干建筑,統稱為下院。有人曾質疑這是否改變了原有的風貌,但實際上,保護文物也需要與時俱進。新添的下院與上中院渾然一體,使得歷史感更加完整而古樸,更具代表性,同時也豐富了書院的內容。事實上,在上世紀末,由于空間限制,書院的部分功能不得不分散到附近的街巷。重新整合后,書院的文物意義更加真實。
穿過下院,向西行約百米,便來到了下院與上院的交匯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牌樓和“互”字形踏步,這里保留了秀容書院的原貌和原址,以及鑲嵌在踏步臺階上方的磚雕影壁。
牌樓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建筑形式,早在周朝便已存在。《詩經·陳風·衡門》中提到:“衡門之下,可以棲遲。”牌樓的材料多種多樣,其中以木結構最為常見。在古代,木材是人們親密的伙伴,因為當時的制作條件相對簡單。這里的牌樓也不例外,是木制的。牌樓上刻著“勤學為徑”四個大字,與“互”字形踏步相得益彰。
影壁,同樣是中國獨有的建筑元素。它也被稱為照壁、影墻或照墻,是古代寺廟、宮殿、官府衙門和深宅大院前的一種屏障建筑,正對大門以作屏障。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述了“北邊立著一個粉油大影壁”。影壁的作用是作為建筑群的屏障,區分內外,并增添威嚴與肅靜的氛圍,同時具有裝飾意義。影壁通常將宮殿、王府或寺廟大門前圍成一個廣場或庭院,為人們提供回旋的空間。從風水學的角度來看,影壁似乎還能阻擋煞氣。影壁上的內容通常寄托著主人的美好愿望,這里的影壁上刻有忻州籍晚清舉人常葵濮撰寫的秀容書院校歌。校歌中唱到:“校舍崢嶸,雄建九龍崗,規模好堂皇;舟山遠列作屏障,馬水環縈翠帶長,山明水秀,人才輩出扶家邦;看,多是社會中堅,勤、慎、敏、愛日夜淬礪,為我神州爭榮光。”常先生以滿腔熱情和寬廣胸懷,謳歌秀容書院,激勵學子奮發向上。這里提及的物件,都是歷史悠久的古物。繼續前行,便來到了被稱作書院中院的地方。中院的主體是一座道觀,也稱為白鶴觀。這座道觀歷史悠久,唐朝時便已存在,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現存的主要建筑白鶴大殿,是明代萬歷年間的遺存,高二十余米,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前檐副階,懸山脊頂,屋頂鑲嵌琉璃枋心。傳說每年二月十五日,老子的誕辰,道家的貞元節時,總有成群的白鶴飛來,在殿前殿后翔舞,三日后才離去。元好問在其著作中記載,他幼年時曾兩次參加廟會,目睹了白鶴來會的奇觀,他寫道:“九龍崗上玄元祠,人言尊像神所遺。年年二月降靈鶴,來無定數有定期。”明代山西巡撫魏允貞也提到:“二月忻州放鶴群,翩翩清唳九天聞,不知騏驥何處來,猶帶蓬萊五色云。”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主張修煉。為何書院中會有道觀的存在呢?實際上,這座道觀比書院更早建立,書院選址時本意是希望淡化道觀的存在。實際上,與道觀和諧共存,也算是一種圓滿。說起道觀,不得不多說幾句:道教的創始人老子,傳統學術界認為他姓李名耳。他騎牛出函谷關時著有《道德經》。老子所處的時代,姓氏尚未普及,因此姓李并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倒是老子的家鄉人常稱呼小孩為貍兒,所以不稱李耳或許更為恰當。《道德經》實際上宣揚的是辯證法,與神鬼之事無關。至于后來成為宗教派別,也算是機緣巧合。
從空中俯瞰整個書院,其布局宛如一個大寫的“明”字,上院部分構成了“日”字的全部,寓意著日月同輝。一條主軸貫穿南北,兩旁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廟宇宮觀、樓臺亭閣、四合院落。其規模之宏大,結構之精巧,歷史之悠久,無不令人贊嘆。
從中院通往上院,是一條之字形的臺階。這里同樣設有牌樓和兩幅磚雕影壁,分別描繪了“魚躍龍門”和“文房四寶”的圖案。對于書院而言,十年寒窗苦讀,就是為了能夠“魚躍龍門”,取得成功。
奮力攀登之后,便來到了所謂的上院。
首先映入眼簾的這座建筑,便是書院的核心——文昌宮。實際上,秀容書院并非一成不變,自建立之初,便是一個不斷擴建、更新的過程。文昌宮之所以被視為核心,是因為書院的規劃始終以文昌宮為中心。
如今的文昌宮,保留了民國時期改造為新興學堂后的格局。校方利用原有的宮殿等建筑,將文昌宮劃分為三部分,從南至北依次為槐樹院、棗樹院、柏樹院。這三院在民國后期成為主要的教學場所,分別以槐、棗、柏命名,寓意深遠。槐樹院的“槐”與“懷”諧音,象征著讀書人應胸懷天下,關心國家大事。棗樹院的“棗”與“早”諧音,寓意讀書人應珍惜光陰,早日成才,報效國家。柏樹院的“柏”與“百”諧音,寓意教育是百年大計,培養人才需要長遠的規劃。
槐樹院又名戲臺院,因為院南有一座戲臺。戲臺面寬三間,進深三間,裝飾精美,木石雕刻生動。戲臺的上半部為清代木結構建筑,前半部分為卷棚歇山頂,后半部分為硬山頂。下半部為須彌座,方形蓮花座上雕刻有鹿鶴同松、犀牛望月等圖案,是明代遺物。戲臺西側,磚質浮雕有“勤、慎、敏、愛”四個魏碑大字,這正是秀容書院的校訓,至今仍為忻州一中的校訓。勤,意味著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勤奮不懈;慎,意味著辦事要謹慎細致;敏,意味著要迅速、靈活地學習知識;愛,意味著對知識和事物應有真摯的情感。
站在高大的槐樹下,仰望天空中緩緩飄過的白云,耳畔似乎又回蕩起那悠揚的唱腔和緊鑼密鼓的伴奏,讓人沉醉于古老的歷史文化之中。戲臺原本是為祈福謝神而建,后來成為師生們閑暇時陶冶情操、放松娛樂的場所,如今則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槐樹院與棗樹院之間,有一座名為白特門的通道相連。白特是文昌帝君的坐騎,馬頭、牛蹄、驢尾,渾身雪白,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象征著平步青云直上云霄。白特門因此得名,寓意學子們能鵬程萬里,達到人生巔峰。棗樹院與柏樹院之間,也有一座名為儀鸞門的門廊相連。儀鸞門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懸山頂,脊獸式。鸞是傳說中的吉祥神鳥,開啟此門象征著神鳥朝賀,百事吉祥。有資料稱儀鸞門僅在鄉試會試或顯貴參拜文昌君時開啟,但這一說法尚需考證,因為這些建筑均為民國后期產物,那時似乎已采用近代教育形式。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儀鸞門大開之時,必有重要活動舉行。
書院東西兩側有若干廂房,原為辦公場所,現為碑廊。
文昌宮的北面,便是文昌殿所在。殿中供奉著文昌帝君。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仙班中的神靈多由人間杰出人物轉化而來,文昌帝君亦是如此。唐朝時,浙江人張亞子遷至四川梓潼居住,成為一位教書先生。他不僅道德高尚、誠實守信,而且才華橫溢、品行端正。去世后,人們為了紀念他,塑像供奉,香火不斷,最終他成為了文昌神君,即學術和考試的守護神,也稱梓潼帝君。文昌帝君掌管大富大貴的吉星,文昌即意味著文運昌盛。無論是各種升學考試,還是官家的提拔晉升,都歸文昌帝君管理。
文昌帝君身旁,左右各立著兩位童子,天聾與地啞,分別掌管文人錄運薄冊和文昌大印六獸,氣勢磅礴。這象征著知識者往往沉默寡言,而能言善辯者卻未必通曉真理。
文昌宮始建于公元941年,其建筑格局為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前沿副階,懸山頂,帶有脊剎的吻獸。至今已有超過一千年的歷史。
從文昌祠向南走,便是山長院;向北行,則是六藝園。
山長院及其北側的建筑群,包括孔子廟,構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老書院。
山長院由兩個相對獨立的四合院組成。下方的四合院與山長院北側的兩座獨立四合院,曾是學子們誦讀圣賢書的地方。拾級而上所見的四合院,則是書院領導辦公的場所。如今,山長院已改造為陳列室,最后一任山長米毓瑞先生的雕像陳列其中,先生目光如炬,凝視遠方,雕塑生動地傳達出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山長”一詞起源于唐代,當時人們將隱居山林、講學的博學之士尊稱為山長,這一稱謂一直沿用至民國。在明清之前,山長可能由政府支付薪酬;明清之后,則由地方聘請,具有職業經理人的意味。
在秀容書院中,孔子廟的準確稱呼應為宣圣廟。自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孔子受到歷代君王的推崇,在中國的影響力極大。清雍正帝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因此許多廟宇被稱為大成殿。直至今日,我們中國人的基本道德觀念仍源自儒家思想,所謂“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便是。孔廟右側直通魁星閣的臺階被稱為通天衢,寓意著讀書能夠改變命運,使“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可能。文昌祠南側現稱作“六藝園”,六藝指的是書、數、禮、樂、御、射,強調讀書人不應只是死讀書,而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至少掌握六藝,才能被稱為真正的知識分子。
六藝院內現有傘亭、河圖洛書等人文景觀。
沿著通天衢拾級而上,迎面而來的是一棟屋檐高挑、雕梁畫棟的建筑——魁星閣,又名四角亭。它是一座清代建筑,建筑面積約17平方米,閣內供奉著魁星爺。
魁星原是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稱。后世將其神化,建奎星樓并塑神像以崇祀,視其為主文章興衰之神,科舉考試中則奉其為主中式之神,并將“奎星”改稱“魁星”。傳說魁星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發環眼,頭頂有角,腳踏海中鰲魚之首,象征著“獨占鰲頭”。每逢考試,魁星便右手持大筆,左手捧斗四處巡視,斗中裝有眾考生的姓名,被魁星筆點中者即可金榜題名、獨占鰲頭。
魁星在現實中也有其原型;一種說法是鐘馗,鐘馗豹頭環眼,鐵面虬鬢,相貌丑陋但才華橫溢。因相貌怪異未獲狀元,憤而自殺,后被唐玄宗賜封為“鎮宅圣君”和“萬應之神”。鐘馗的形象和故事不僅在中國流傳,甚至傳入日本等國家,成為當地民間信仰的一部分。鐘馗也是文人們科考命運的守護神,因此自古以來文人皆拜請鐘馗,人們說:“拜請鐘馗,中榜得魁。鐘馗真神顯,送咱福祿壽禧安。”人們紛紛到鐘馗故里拜請,并在全國各地建魁星樓,供奉鐘馗像,以便就近祭拜。也有傳說包公是奎星下凡。
魁星樓往南是八角亭,又稱望萱閣,建于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位于內城墻最南端,建筑面積約20平方米,高約8米,邊長約2米,采用木結構八角攢尖頂,青灰筒板瓦蓋頂,簡約輕盈、古樸秀麗、超凡脫俗,二百多年來,建筑依舊保持原貌。
當時的忻州知州邱鳴泰是江西人,因思念遠方的母親,公務之余常登上八角亭遠眺故鄉。舊時的萱堂,指的是母親的居所。忻州人民見這位清廉的父母官孝心可嘉,便將此亭稱為“望萱閣”,意為站在此處可望見母親。中國自古以來以孝道治理國家,這也符合人們心中的審美。邱先生及望萱閣成為了忻州人民敬仰和懷念的對象。“今跪地門三叩首,連天春草也凄凄。”
在魁星樓與八角亭之間,一段漢城墻蜿蜒伸展。向北望去,便是六角亭,古稱寥天閣,亦名凌云閣。它始建于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占地面積約33平方米,每邊長3.5米,高度約9米,是一座木結構的六角攢尖頂建筑,頂覆孔雀綠琉璃瓦。在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琉璃瓦頂建筑已十分稀少,特別是孔雀藍燒制技術的失傳,使得這座建筑顯得尤為珍貴。六角亭是忻州古城的最高點。站在亭上遠眺,忻州古城的美景一覽無余:云中河與牧馬河如同兩條白練,輕柔地向東延伸;南城樓、北城樓和東城門樓高聳入云,云霞繚繞,與曲折蜿蜒的城墻相映成趣,宛如銅墻鐵壁,守護著五十萬忻州人民。有詩贊曰:“春黃夏綠秋金色,冬雪銀裝暢廖闊!”
在魁星樓與六角亭之間,矗立著呂祖閣。閣內彩塑為八仙之一的呂洞賓。雖然呂洞賓在讀書上未能成才,但最終位列仙班,這是否暗示我們:只要腳踏實地,成為受人喜愛的人,做受人喜愛的事,便能修成正果。讀書并非唯一的成功之路。
忻州城素有“臥牛城”之稱,八角亭與六角亭被視為臥牛的兩個犄角。《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中提到的古城,劉關張兄弟相會的場景,極有可能發生在此地。
夕陽西沉,帶著依依不舍的心情離開書院,書院帶來的震撼與影響久久難以忘懷。書院的存在對當下社會仍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我們的先輩在生產力低下的年代都將教育視為重要事務,我們更應致力于提升教育質量,以不負時代的期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