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碧晗
引言
東岳廟:被時光遺落的文化瑰寶
在西安城墻的東門(長樂門)內北側,一座“低調”的道觀靜靜佇立。它的院墻斑駁,門前青石已被歲月打磨得發亮。這里就是東岳廟,一座藏著無數秘密的千年古剎。
走進大殿,抬頭望去,滿壁的彩繪讓人驚嘆。這里保存著陜西省宮觀建筑中單體面積最大的壁畫,更被不少文化工作者評價為全國東岳廟中繪制水平最高的。然而,知道這一文化瑰寶的人卻寥寥無幾。
而它其中隱藏著的故事,還不僅如此。從古老的先秦信仰,到人們延續千年的美好愿望,都可以從中窺見一二。
這座低調的古廟,就這樣在城市的喧囂中默默守護著它的秘密。
01
“命定”的邂逅,長久地駐足
“在西安,提起大雁塔、鐘樓,人人都知道。但說起東岳廟,即便是本地人也會一臉茫然。這真的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一位做文化研究的朋友,曾在我面前忍不住這樣感慨道。
這樣的表述,很難不引起一個文化愛好者的好奇心。
如果你也像我一樣,被這座建筑的“傳說”吸引,只需要在售票處掏出身份證,就可以獲得一張免費紙質門票,在這段喧鬧的時光里開啟一段靜謐的精神之旅。
進門處正是那塊刻著“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岳廟”的石碑,默默記錄著無數人和這里的初遇。
午后的陽光透過窗欞灑落,為壁畫鍍上一層淺金色的光暈。殿內沒有繚繞的香火,原本的神像早已不在。比起大家傳統印象里寺廟中的虔誠禮拜,這里更多的是寫滿震撼的駐足欣賞。
東岳廟就是這樣無聲地,講述著屬于自己的與眾不同。
“最好是找天氣好點的時候進來——等到太陽快落山的時候,陽光斜射進來,壁畫上的顏色特別漂亮。”文獻學出身的小張說道:“有時候我就站在這里,看著光影變化,感覺特別安靜。學習和工作的疲憊好像都被消解了。”
于是我也學著小張所說的,站在前殿的門口,等著太陽一點點西沉——期待著那抹屬于我的光影。
這座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大殿的飛檐翹角,氣勢恢宏。在前殿西側的基臺上,青綠色的磚瓦搭配著朱紅色的門柱,像一幅待人走入的水墨畫。
一旁的石獅子雖然不算高大,但那種滄桑感卻格外引人注目。它們靜靜地注視著來往的行人,仿佛在訴說著一段千百年的故事。
02
歲月的流轉,先秦信仰與藝術沉淀的交響
要進一步探探眼前這座神秘的東岳廟,自然得先了解何為“東岳”信仰。
當你看過殿中的壁畫,似乎能隱約感受到其中講述著死后世界的故事。但說到死后世界,大家似乎只聽過閻王爺、閻羅殿,而同樣“掌管生死大事”的東岳信仰,卻像這座寺廟一樣——鮮為人知。
事實上,東岳信仰,是緣起于先秦的泰山信仰。它歷經幾千年、真正記錄著中國人原始、最初的鬼神觀、生死觀。先秦時期,泰山被視為“群山之祖,五岳之宗”,是溝通天地的神圣象征。《詩經》中說:“泰山巖巖,魯邦所瞻”,就體現了古人對泰山的敬畏。
彼時,泰山尚未與幽冥世界關聯,其神性更多指向自然崇拜與帝王封禪的政治意義。而到了東漢末年,“泰山治鬼”觀念興起,鎮墓文中首次出現“死屬東太山”的記載,泰山神(東岳大帝)逐漸被賦予掌管生死的神職,成為幽冥之主。
而我們今天所熟悉的閻羅文化,反而是后期才隨著佛教的傳入形成的。雖然到了明清時期,兩種信仰已經展示出合流的狀態,但仍然有不少信仰者仍然將東岳大帝視為更高階的冥界主宰。
雖然隨著歷史流轉,其中的神像早已不在,正殿前的牌匾上也寫滿了風吹雨打的痕跡。但上面的“帝出乎震”四個字,仍然向我們訴說著,這里曾經有著怎樣的莊嚴和輝煌歷史。
“這可以說是屬于本土中國人的、最早的生死信仰了!”聊到泰山信仰,小張禁不住感慨道:“現在卻沒有幾個人了解,真的太可惜了。不過好在這座東岳廟保留了不少這種文化的痕跡,能讓我們也在這兒感受一二。”
眼前的這座東岳廟,始建于北宋時期(1116年),距今900多年歷史,是關中地區東岳大帝的總祠。
它的建筑格局與祭祀儀式深刻反映了宋代道教與國家禮制的融合。北宋時期,帝王對東岳信仰的推崇達到高峰,宋真宗封泰山神為“天齊仁圣帝”。各地東岳廟隨之興起,西安東岳廟即在此背景下成為西北地區的信仰中心。廟宇初建時占地24畝,殿堂百余間,其規模一度與北京東岳廟齊名。
而西安東岳廟大殿的壁畫群,則是繪制于清康熙年間,是明清道教藝術的集大成者。
壁畫內容以“勸善懲惡”為主題,描繪著風雨司、水怪司、門神司、注福寺等場景,其中除了各色人物,還有亭臺樓閣、山水風景、花鳥魚蟲等等,題材豐富,筆法高超。時至今日,顏色仍然鮮艷。
“泰山安則天下安”,在大興土木的那一年,執政者在這里埋下了希望天下安定的政治隱喻。在它曾經旺盛的香火中,蘊含著百姓對平生安穩、后世有托的美好愿望。金碧輝彩的圖案中,描繪著千百年來人們對善惡有道,生死無終的理想。
如今,在這座看似寂靜、沉默的建筑中,偶然還會掠過一陣風聲,那是從先秦到現在,包含著信仰、藝術與夢想的和聲。
03
在新時代、形式中的文化復蘇
近年來,西安東岳廟重新進入公眾視野,背后也是多重社會力量的共振。
隨著年輕一代對本土宗教藝術興趣的攀升,社交媒體上“壁畫打卡”與“道教美學”話題的流行,推動越來越多原本不那么出名的景點,也陸續成為“國潮”文化地標。而那些早些時間還略顯“小眾”的文化,也開始再一次被人關注。
前些年火爆全網的網劇《靈魂擺渡》中,也涉及了源遠流長的“泰山府君”信仰。劇中人在聊到“更早的時候人死了會去哪”時,自然而然地回答道:“泰山之下”。
而西安東岳廟,也正是這種文化與信仰的實體記錄和傳承。開頭我們說到的“偶遇”,似乎也是一種被時代發展“命定”的安排。
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這里,他們仿佛能重新觸摸到一段信仰幾千年來的歲月和變遷。
雖然已經成為“民俗博物館”的東岳廟景點不能滿足很多“玄學青年”想要上上香、磕磕頭的想法,但如果是想得到一點“精神解壓”,這里的古磚、壁畫、光影與故事,也都會給你很好的回答。
一旁的咖啡館,靜靜為想來感受時光的朋友運營著一個歇腳處。來往的人不多,抄抄經,喝喝茶。有時,所謂的“被時光遺落”,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重塑時光”。
這也不是東岳廟第一次以“非宗教場所”的形式存在了。
1911年,辛亥革命中,廟宇主體毀于戰火,僅存三座大殿及零星文物。同一時期,原本寺廟中的道士群體也被迫轉型求生。于是,民國時期的道士李道真在這里創辦了“道德班”,后發展為千余學生的“道德小學”。
這樣的轉變,有人評價是為“亂世弘道”的無奈適應,也有人說正好符合了“教化人心”的教義本旨。
實際上,這些所謂的定義和評價,對于有著幾千年信仰文化的積淀和一千多年建筑歷史的東岳廟來說,都只是百川入海的一次匯聚和交融罷了。
所以這里到底是寺廟,是學校,還是博物館?似乎已不是那么重要了。
就像對于千百年間的普通老百姓而言,死后的世界到底是虛無、是十八層地獄還是七十二司,本身也不那么能夠說得清、道得明的。
文化的價值,在于承擔著一份又一份人民的愿望,沉淀著他們的故事和理想。記錄它、傳承它、發揚它。無論以什么形式,無論喧囂還是靜默。
-秦智原原創作品,請勿轉載
-圖片提供:碧晗、徐昕蕾;部分圖片、字體源于網絡,如有侵權,協商刪除
監制 | 志維 鐘一
審核 | 曉詠 碧晗
發布 | 若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