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主宰功名利祿
既然北斗七星象征著人間的帝王,那么文昌星和武曲星便前來輔佐。
古代的學子們經(jīng)過十年的寒窗苦讀,最終都期望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獲得一官半職,從而步入仕途。因此,充滿變數(shù)的科舉考試成為了學子們一生中的重要關卡,他們通常會祈求神靈的庇佑。于是,文昌帝君應運而生。
文昌帝君,亦稱“梓潼帝君”、“梓潼君”或“文昌君”。對文昌帝君的崇拜,其根源可追溯至古代的星辰信仰。文昌原指一組星宿,由六顆星辰構成,道教中視北斗七星的第四星為文曲星,而文曲星上方的六顆星統(tǒng)稱為“文昌宮”。文昌帝君被尊崇為掌管功名利祿的神祇,亦被譽為“文星”。據(jù)信,文昌星的光輝若明亮,則預示國家文化昌盛。因此,在道教的眾神中,文昌帝君占據(jù)著崇高的地位。民間普遍認為,文昌帝君是學問、文學創(chuàng)作以及科舉考試中士子們的守護神。
根據(jù)古籍記載,文昌君是黃帝之子,名揮,擅長制造弓弦和網(wǎng),因此以張為姓。他轉(zhuǎn)世成為名醫(yī)和直言進諫的忠臣。到了漢初,他轉(zhuǎn)世為漢高祖之子趙王如意,在宮廷斗爭中被呂后殺害。死后,他的冤魂化作一條蛇。與此同時,呂后轉(zhuǎn)世為蜀郡邛池令。文昌君懷恨在心,為了報復殺身之仇,他借助海水引發(fā)暴雨,淹沒了邛池縣,導致當?shù)匕傩杖坑鲭y,從而種下了殺戮的惡果。因此,他被罰化身為邛池龍,身上布滿了熱沙小蟲,日夜遭受噬咬之苦。后來,他遇到了文殊菩薩,皈依了佛教,才得以擺脫這種痛苦。經(jīng)過多次轉(zhuǎn)世,天庭因為他世代致力于儒學經(jīng)典的研究,任命他為天曹桂籍,掌管科舉考試和官員的仕途。
文昌帝君亦被稱為“梓潼帝君”。梓潼神最初是四川的地方神,起源于晉代的張亞子。張亞子風度翩翩,對功名看得很淡,熱衷于道術,并且對母親極為孝順,被譽為大孝子。當?shù)毓賳T得知他的孝行后,向朝廷推薦了他。張亞子成為官員后不久便戰(zhàn)死沙場。為了紀念他,當?shù)匕傩战ㄔ炝恕皝喿屿簟保阉斪骼咨駚砑漓搿S捎趶垇喿佣啻物@靈,逐漸成為梓潼地區(qū)重要的神祇,被尊稱為“梓潼神”。
在唐朝的安史之亂期間,唐玄宗李隆基為躲避戰(zhàn)亂,逃往蜀地,期間梓潼神顯靈護駕。這位落難的天子大喜過望,立即加封梓潼神。隨后,唐僖宗也效仿唐玄宗,避入蜀地以躲避戰(zhàn)亂,并進一步加封梓潼神為“濟順王”。梓潼神因此受到唐天子的推崇,其地位迅速提升,從地方性的神祇轉(zhuǎn)變?yōu)槿珖缘纳耢`。
由于文星與梓潼帝君的職能重疊,兩者均為主管功名利祿的神祇,他們逐漸呈現(xiàn)出合二為一的趨勢。在宋元時期,梓潼神附身于一位道士,撰寫了《清河內(nèi)傳》一書。這部作品被視為梓潼神的自傳,其中記載了他世世代代轉(zhuǎn)世為儒生和官員,最終降生為張亞子,并聲稱玉皇大帝指派他掌管文昌府及人間的祿籍。
在元朝時期,皇帝親自賜予梓潼神“輔文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的尊號,通常簡稱為“文昌帝君”。由此,文昌帝君與梓潼神正式融合為一體。位于四川梓潼縣城北的七曲山上,有一座被當?shù)厝俗鸱Q為“大廟”的文昌宮。這座文昌宮建筑宏偉,供奉著一組工藝卓越的鐵鑄神像,其中文昌帝君的像最為壯觀,高達丈余,重達千斤,而伴隨的八尊神像各高六尺,總重量達到萬斤。此宮被視為全國各文昌廟的祖廟,其前身可追溯至東晉時期的“亞子祠”。
關于文昌帝君,還流傳著一則趣聞。在明末時期,張獻忠攻占了蜀地,他的軍隊途經(jīng)梓潼文昌宮時,發(fā)現(xiàn)廟宇中供奉的是梓潼帝君張亞子,大喜道:“你姓張,咱也姓張,咱與你聯(lián)了宗吧。”張獻忠立即下令將文昌宮改建為“太廟”。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口口相傳的誤傳,它又被稱作“大廟”。張獻忠命人于廟內(nèi)為自己塑造了一尊雕像。然而,在張獻忠兵敗之后,這尊雕像被當?shù)毓賳T摧毀。
過去民間有三大勸善書:《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作的《文昌帝君陰陰騭文》、傳為關帝(關羽)所撰的《關帝覺世真經(jīng)》,這三本勸說世人行善積德的道經(jīng)影響很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